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略谈中国书法的美学思想
含蓄美是中国古典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书法发展至魏晋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人们对于书法美的特征有了更为自觉和深入的认识。魏晋书法的发展,是与当时社会美学思想的主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领域最为混乱、人民最为痛苦的时期。那是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东晋时期,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土地为异族侵占,北方各部分的上层统治者时常发动对南方的侵略。东晋王朝则苟安江南,平庸无为且矛盾重重,使得江南内外危机四伏。豪门世族肆意掠夺,侵占地盘,扩大各自的势力。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知识阶层的思想格外活跃,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解放。一批不得志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统治阶层推崇的“人物品藻”的基础上,掀起了一股以清谈为时尚的玄学之风。魏晋间以嵇康、阮籍为首的“竹林七贤”就是这种玄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当然,嵇康与阮籍也没有完全脱离实际,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与司马氏统治集团做着针锋相对的斗争。
陶渊明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三入官场后,终于看透了社会政权的颓废、官场的腐败而隐居田园。他所创作的诗词,具有一种平淡自然之风。在这种平淡诗风的外表下,蕴涵着诗人炽热的思想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氏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代平淡之风。
魏晋时期的玄学之风和崇尚平淡的美学思想,自然生成了对“韵”的追求。我们常讲的“晋人尚韵”与当时崇尚平淡、自然之美的思想倾向密不可分。唐代李嗣真在《书品后》中以“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张怀瓘在《书议》里用“天质自然”、“道微而味薄”、“理隐而意深”等语言来形容王羲之书法之美,正是对平淡、自然之美的推崇。在这种平淡、内敛的审美观之下,自然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含蓄美。这种含蓄美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一定美学思想影响下逐步演化出来的,它具有知识性、文化性。这种含蓄排除了霸气和浮躁,呈现一种平静端和之气。而这种含蓄,又绝非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故作姿态的“含蓄”。中国传统的含蓄美,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论语》)的思想是相吻合的。这便是中国书法家及知识分子所认同并追求的审美标准。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性伪合”的美学观点。他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天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见《荀子·礼论》)这里说的“本始材朴”是自然生成的东西,没有人为因素。而“文理隆盛”是后天学习而得,非与生俱来。换言之,天地造化而来的就是“性”,后天人为再造的则为“伪”。荀子认为,“陶人埏埴而为器”、“工人斲木而成器”都是“生于工人之伪”(见《荀子·性恶》)。“性伪合”,简单地说,就是美不能离开感性的理解。也就是说,光有客观的美,没有主观的感受,不会产生美。反之,没有自然存在的美,便失去了寻求美的基础。进一步说,在同一美的自然物象面前,不同的文化修养使人对于美的感受也不同。甚至甲感受到美的,乙还感觉不到。淮南王讲:“夫舟浮于水,车转于陆,此势之自然也。木击折轊,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者。”(见《庄子·田方子》)船在水中行,车在路上驶,车轴断了,船底破了,不能怨木石,要怨驾驶的人。这里是在主客观的一对矛盾中,强调主观的因素。在书法艺术的学习实践中,古人留下了无数可供后人学习、参考的东西。在那些浩如烟海的碑帖中,撷取什么,摒弃什么,就在于你怎样理解“文理隆盛”了。此外,在艺术实践中,如何继承、发扬传统,也在于你自己,你就如同那驾车驶船的驭手和船夫。
在创作心理和审美上很好地理解“性伪合”这一美学观点,对提高我们的书法水平也极有裨益。
“虚实”学说是道家美学思想的重要观点,它对中国书画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老子的道家思想虽具有消极性,但其朴素的辩证论却在古代哲学中占有主要地位。他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见《老子》)这种对比的辩证论说,在先秦其他哲学观点中是鲜见的。
老子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见《老子》)就是说,空虚的地方也是有用的。书法常有“计白当黑”之说,也是这个道理。书法的线条固然重要,但若不注意线条之间的白处,肯定会失去美感。由线条组成的一个字,或一幅字(实处),是完全依靠那无线条处(虚处)的对比衬托而给人以视觉感受的。人们在审视一幅书法作品时,第一眼看的还是字的间距布局等疏密关系,然后才细细观看笔画及间架结构。其实笔画及间架结构也离不开那虚处。就此而论,假如一幅作品都是实的,连一点“飞白”都没有,此作非是“傻大笨”不可。
老子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河上公解:“言空虚无有去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王弼解:“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老子以自然物象做比,实为强调虚空的作用。用美学的视角审视此论述,应理解为书作中虚的地方不能尽竭,不能无限地虚,以至于弱的地步,那样“笔断”则“意”不能连了。须要发挥伸展的笔画,但也不能无限地充斥,要使其笔止而意延。这种虚而不空、实而不固的哲学理念极合书法之道。
任何艺术都要讲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大都表现在作品与理论上。作品的产生源于理论的指导,而不同理论的产生又依赖于各种思想。我们现在用古人的美学理论来探讨书法,绝不是完全承袭古人的思想,而是用现代人的思维及审美观,去撷取那些积极向上的对今人有用的部分。
如孔子由“中庸”理论而生成的“和”的思想,就对如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孟子的“与众乐乐”的审美活动的社会性学说,是在任何时代都可提倡的“与民同乐”的社会意识。在学习老子道家美学理论时,要排除他那“无为”、“使民不争”、“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取那些能作用于艺术的朴素辩证思想。庄子以浪漫主义的文学手法进行哲学方面的论述,有脱离实际的弊端,又有对原始社会蒙昧思想的颂扬。这是倒退思想。然而庄子有很多对艺术有益的美学理论,如“解衣般礴”的本真美学和“庄周梦蝶”这种物化的审美境界,直接吻合于艺术领域的理论标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