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收藏要点:中国画“线”的审美功能

时间:2021-09-27 13:45:16 来源:

中国画“线”的审美功能

线,作为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段,是画家心灵最亲近的形式,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以深层的民族心理为内趋力,以浸透着画家情意的笔力为基质,将自身的格调和美感,发展成超时空的形式极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绘画形式能像中国画这样把线条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中国画线条的功能方面,线亦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而成为表现画家的思想、个性、意念的手段。体现画家特有的思考方式,构造出能述说心灵独白的语言系统和具有独特意味形式的意象世界。

中国画的“线”,固然是造型手段,但更是画家寄托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线条包含了太多的信息,其本身就是艺术。从画上截取一段线条,便足可品评一番,一如国人听戏,情节虽早已烂熟于心,仍反反复复地听,醉心的已不再是故事的悲欢离合,而是听其唱腔流派,品其字正腔圆。观中国画同样亦为其技所左右,而线的如何,又是品评的头条标准。

传黄宾虹先生观画,待画轴稍展,笔墨略见,有时即会掩而不观,称其笔已不精,意必不佳,看了徒伤眼睛。可以说,把线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手段,并对线本身提出品评标准,是中国美术史中最富色彩的一笔。线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中国画“线”的韵律美

韵律本指诗歌的节奏和声韵。线的韵律是用笔的节奏和墨色的变化,笔墨节奏变化的统一和谐则是线描的韵律美。作画用笔“不可有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曲则优美、流畅,有运动感。“笔笔转去”,转有方转、圆转;圆转遒劲,方转顿挫;圆转韧,方转折;流畅、遒劲、顿挫、转折的变化产生节奏和韵律,这种节奏和韵律更集中体现在书画用笔的“一波三折”法则之中。“波则起伏,起伏则生动。折则变化,三折则反复变化。”波是承续折的,波在三折中起着传递作用。波和折在运行中形成的节奏和韵律,贯穿于用笔的起、行、收的全过程。犹如中国诗词中的起、承、转、合,具有了形式美。

线的节奏感体现出笔韵,笔韵归于用线秩序的统一,而笔韵可以从一种纯技术上升为可以欣赏的艺术。

blob.png

墨韵和笔韵一样都记录在画家的一笔一画之中。古人云:“盖笔者,墨之帅也,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墨无一和,墨非笔无一附,用笔用墨相表里也。”这种相辅相成的笔墨效果体现在中国画的用线之中,线的韵律美是笔墨韵律的综合体现。

中国画用线的笔力美

笔力,即笔在线的运行中所体现的力感,或者说是笔触呈现的力量感,也可以说是笔在运行中与纸的摩擦力。具体地说是笔毫含墨和水的多少、运笔力量的轻重、行笔速度的缓急、宣纸渗水性能的综合表现。笔力美是中国画用线形式美的认识和实践的结晶,对此,历代书法,画论论述极多,诸如“力透纸背”、“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如折钗股”、“点如高山坠石”、“重若崩云”等,这些均是对笔力美界定的法则。

所谓笔力美也并非一味求重为美。黄宾虹先生说:“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能押得住纸。也就是说,笔力当有轻重变化,以恰当地表现物象,传达意趣之美,即着力为阳刚之美,不着力乃阴柔之美。阳刚之美,如铁画银钩,坚挺方折,体现在吴道子画派线描之中。”

唐张彦远评论说:“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阴柔之美,似绵里藏针,婀娜凝练,有如顾恺之的线描,形刚实柔,圆润挺秀,虽细若游丝,然柔劲连绵。笔力以“刚柔相济乃得佳”,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力于婉媚之内,正是这些险劲和自然,阳刚和阴柔,遒劲和婉媚,豪放和婉约,壮和秀,韵和骨相交织,构成了笔力美的多样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