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诗书合璧一佳作
黎简(1747—1799),字简民,号二樵,广东顺德人,清中期岭南一带代表性诗家,擅书画,工山水,有“三绝才士”之誉。黎简虽然终生布衣,足不出岭南,仅靠鬻诗文、卖书画、课教馆为生,但享有极高的声誉。据说当时来岭南公干、游玩的文士们都要拜会他。有这样一则轶闻:翁方纲赴任广东学政时,人未及广州,就先梦见二樵。
由此可见黎简在当时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黎简的父亲以经商为业,但经商之余不忘风雅,曾组织“五花洲吟社”,与朋友吟咏酬唱。受家庭熏陶,黎简自幼酷爱文艺,十岁即能做诗、治印、写泼墨山水;稍长,博览群书,随父亲往来于两广之间,走遍粤、桂的山山水水,并加入“五花洲吟社”;二十五六岁时,与友人漫游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地,饱览壮丽风光,广交名士文友,胸襟大开,诗文、书画初具规模;27岁返乡,之后再也没离开过广东,这便是后人所说“足不逾南岭”之由。我们这里欣赏到的隶书《七言律诗轴》(见右图)即是与黎简此次漫游有关的一件诗书合璧的佳作。
此轴隶书为纸本,纵143.3厘米,横57.4厘米,现藏南京博物院。从诗文描绘的情境来看,这是一首怀念故友的感怀之作。诗后题注“右得秦述尧岳州书一首,甲辰上春”表明:此作写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初春,黎简是年37岁;而这位故友就是十年前那次漫游所结下友谊的岳州秦述尧。十年来,他们身栖两地,一南一北,正所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如今“忆得书来人已去,相思空自绕荆蛮”,连书信往来、诗文唱和也要阻隔于阴阳两界,怎不令诗人伤感?黎简的诗素以境新、句奇、意深、情真见长,受到世人喜爱。在这首诗中,他首句即道:“巴陵残雪见春还,南域烟花几日闲。”看似不经意地描写初春时节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象,实则蕴涵着诗人更深的用意———既暗示诗人虽然身在岭南,但对巴陵的一切竟是那样熟悉、难忘,又婉转地表达与故友秦述尧的深厚情谊,同时也借助巴陵的初春残雪抒发诗人睹物思人的伤感之情,可谓用心良苦,平中见奇。由此自然引出颈联“水落九江开楚泽,地留一点是君山”,粘得妥帖流畅、天衣无缝,诗境为之大开———黎简诗才由此可见一斑。
就书法而言,此轴属于方整工稳一路,字法取自《熹平石经》,笔法得力于《礼器碑》(阳),通篇结构严谨,笔画停匀,造型取扁横势,每字都突出一个厚重醒目的分势波磔,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如第一行“雪”、“还”、“域”,第二行“地”、“留”、“点”,第三行“家”、“离”、“无”、“共”,第四行“思”、“蛮”等字,这些字有的通过合理变形、挪位处理,有的则通过强化主笔来增添结构意趣,颇有出其不意的机智。但是作者并非一味追求造型的奇特与装饰效果。这里仅举一例说明他用字的严谨性。如第三行第六字(“同”字下)为古文“天”字,中从“白”,不从“曰”。但是民间多从后者,相关工具书亦承认其约定俗成。然作者用此字依然在“曳”部右上方添写一点,可见作者治学的一丝不苟。此轴的章法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古人立轴式书法多取奇数行,以获对称之美。作者深谙此道,以题注补成五行正文体式,左辅之以小行书落款,凸显隶书主体,表现出作者在谋篇布局时具有很强的创作意识。
此作在用笔上亦颇具特色:方圆兼施,中侧互用,粗细相间,波磔突出。其横画瘦劲,排布均匀;竖画收笔凝重,坚硬似铁;辅助性小笔画多以侧锋取势;波画顿挫肯定,磔笔方正平出,显得饱满浑厚。点的妙用,使其方整中见活泼,整饬而不呆板。末行行书落款小字,与隶书主体相映成趣,既突出了正文的主体地位,又显示出作者在行书方面的创作实力,二者可谓相得益彰。总之,这件《七言律诗轴》是黎简诗书合璧的佳作。
黎简书法志趣高远,行草直指魏晋,中年兼学李邕,晚年多写苏轼、黄庭坚。由于终身不入仕,又偏寓岭南一隅,受时风的影响较小,故而黎简的书法在清中叶书坛保持了一种特有的清纯,殊为难得。据说,时人对他的书法评价颇高,其在岭南一带更是享有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声誉。但是,作为一介布衣,靠鬻书卖画为生,难免沾染一些小巧献媚的习气,加之天不假年,53岁病逝,因而他的书法尚未走入大境界。凡此种种,都是客观因素使然。
黎简书法传世作品较为丰富,以行草居多。其隶书代表作有肇庆七星岩石室岩洞《南服陨石》刻石,字体秀劲舒放,纵横跌宕,属黎书上品。其著作亦丰,有《五百四峰堂诗钞》、《五百四峰堂续集》、《药烟阁词钞》和戏曲《芙蓉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