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笔头尘土渐无痕

时间:2021-09-28 15:45:17 来源:

笔头尘土渐无痕

对“扬州八怪”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对他们的赞扬也是那个时代的需要,因为时人要树立“在野派”的形象。今天,我们冷静地分析“扬州八怪”的作用,应该看到,他们是继石涛、八大之后又一个在野文人画的团体。各种古籍中所记载的“扬州八怪”的成员总共有15个人。

这15个人的绘画风格、特点并不完全一样,水准、成就也参差不齐,不完全都是一流画家,所以对他们成就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他们所做出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就,就是把文人画还俗。他们虽然也有做官的,但毕竟是少数,且最大的官也只是七品官。他们主要依靠盐商和市民阶层的赞助维持基本的生存问题,这个赞助就是买他们的画。

blob.png

高翔《樊川水榭寄云情》(见上图)为纸本水墨,纵28.6厘米,横38.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正因为这样,他们在继承青藤、白阳、石涛、八大这个文人画传统的同时,才又紧密地联系市民阶层,把作为“象牙塔”里的文人画还俗了。他们拓宽了文人画的表现题材,让老百姓完全接受了文人画,这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扬州八怪”中有些是对绘画做出贡献的人,我们不能轻视他们,也不能盲目地抬高他们,而要公正地评价他们。高翔在“扬州八怪”中以画山水著称,取法弘仁和石涛。张庚在《画征续录》中说:“(高翔)诸艺均可观,惜皆于近人问途径,不若畹之(虞沅)之肯摹古耳。”从高翔现存的传世作品来看,这批评还是十分中肯的。

高翔的《樊川水榭寄云情》(见上图)为纸本水墨,纵28.6厘米,横38.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用笔洗练,构图新颖,风格简静,描绘的是江都樊川一带的景色。江都古称“龙川”,江天浩渺,水泽汇集,是淮水入汇之处。樊川古镇位于江都东北部,是汉代樊哙的封邑之地。三阳河、斜丰港、盐邵河交汇于此,形成天然的“川”字,故称“樊川”。

此地水道纵横,环境优美,“因水而盛,因水而名”,自古就有“小小樊川胜扬州”的美誉。高翔此图以倪云林三段式构图写远山近树、烟波浩渺,用笔取法石涛,参以弘仁枯墨淡笔之趣,追倪云林墨笔山水之境,干、湿笔兼用。画中,多数山石先以淡而干的线条勾勒,再辅以湿笔皴染,活脱灵秀、淡雅润泽;树木、房屋较倪云林的画更为写实。观此画,隐约可见一人于临水屋中静心读书的身影。画家如此描绘,虽无倪迂画之超逸、洁净,但亦给人以“笔头尘土渐无痕”之感,并让人遥想樊川之水榭茅屋应是当年读书人倾心之处。高翔可能也曾在这秀逸的山川中与文友知己谈诗论画、挥毫临池。

图右上方,画家以篆书题图名“樊川水榭寄云情”,后有行书题跋“吾友马涉江句也,与余画意有合焉,并录之”,未署款,钤“犀堂”印一方。

纵观全图,高翔用笔略有弘仁冷峭出尘之意,稍露石涛豪放恣纵之态,颇具程邃古秀雅致之情,但距倪云林之趣较远,确合张庚之评。

高翔(1688—1752),字凤岗,号西唐、犀堂等,扬州人。从小喜爱绘画,曾随程邃学画山水,并与老年的石涛交上了朋友,对石涛十分崇拜。艺术上,亦受石涛的影响。与扬州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交谊甚笃,和金农相识也甚早。诗、书、画、印兼擅。擅画山水,亦擅画墨梅。与金农、汪士慎、罗聘并称“画梅圣手”。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