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收藏:老年书画家作品确实包含财富,只是财富是属于经营者的
书坛“列强”
排名无小事。
通常在公共场合参加活动,出场露脸的先后顺序很有讲究。排名就是在纸面上列出先后次序。排名无处不在。任何行业的一堆人物集中合影时,每把椅子上得提前贴上姓名,别坐错了位置,自己找不到自己。各就其位、各得其所,自然皆大欢喜。某个人的名字位次向前提了一步,表明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相反,要是向后退了位次,则是某种危险信号。从名字位次进退这样平常而又不平常的信息中预测未来,不仅仅是饭后谈资,也是生活经验,更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
书坛人物出场通常按主席、副主席、理事和会员依次排名,主要人物有资格显露名字,次要人物和随从则简化为一个“等”字。如果各色人等不是来自一个系统,而是社会各行各业,有不同的条件,则改以姓氏拼音、笔画和年龄等其中之一为排序的方式。实在找不到一种令各方都满意的办法,还有最后一招,就是申明“排名不分前后”,全部解决。不管多么复杂,最后都能摆平,中国人天生擅长“合理化”。
书家应该按照水平来排名。展览不就是按照水平进行淘汰取舍吗?但实际上含有两套标准:未成名的按水平,已成名的不必遵照——参展者按水平,评委另当别论。但若真按照“真实水平”排名的话,且假设可以暂定统一的标准,那排名之人和被排在最前面的人就双双成了“罪人”,把圈内很多人都给得罪了。国人的资历很重要。资历就是各方面资格和经历加起来的总和。排名其实就是排资历。有水平而没有资历排名在前面,就如同放在火炉上烤。锋芒毕露、年轻气盛不好,要懂得含蓄、谦虚、韬光养晦。书法家要懂得做人,这些都是做人很重要的方面。排名之前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就像饭局需要氛围一样。书法需要氛围。这氛围就是“和谐”,和谐靠排名来实现。
排名是一种“不是学问的学问”,而提名哪些人进行排列则是“学问中的学问”。排名的前奏是“提名”。展览不是有提名奖吗?奖项不够,要照顾的人多,怎么办?就靠提名来平衡,提名也是一种荣誉。这样既可以增加很多名字光荣入列,又不用增加奖项而提高展览的实际成本,可谓两全其美,对大家都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现在书坛经常出现一些所谓的“提名榜”、“排行榜”之类,但榜样的力量并不是无穷的,不过是学娱乐圈风云榜之类,拾人牙慧。商业社会中有很多花招,但都无外乎是商人炮制出来的“卖点”,一会儿情人节,一会儿是圣诞节,一套接一套伎俩,永无休止。有了这些“噱头”,陈谷子烂芝麻都可以卖掉。这就是所谓的“包装”。如今不仅仅是书法圈,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要来榜一榜。
对于某个排行榜应该提名哪些人进入,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堆理由,各有心目中的标准。所以偶尔排到最后,相互间可能会有语言上的冲突。我曾见过几个人为了某些排名问题,谁也不服谁的提议,当场爆发一场“不是马文的战争”。“皇帝不急太监急”,到最后已经不是为了证明排名中的人物“有才能”,而是证明自己“很能”。
排名古已有之,最著名的如三大行书的位次。有自己给自己排名的,如李阳冰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没有人说他轻浮,因为有实力在。这是自信。黄庭坚在苏轼《寒食帖》后题跋:“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至尊也。”推举东坡是老大,自己是老二,老大现在不在,那老二就是老大了,宋代文人的随性与幽默一览无余。“宋四家”苏、黄、米、蔡的排名历来有争议,不断有“新说”。“当事人”一直没有什么,主要是“粉丝团”操心,一定要给自己的偶像找出理由,偶像排在第一,好像自己也会跟着提升,无比荣耀。
古人的排名是历史形成的,时机成熟了,恰好有了一定的契机,顺理成章地出现,如“初唐四家”、“四大楷书”、“明四家”等,并非像现在,几个人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就宣布“结社”。
为了时不时排一下名,总有些人要挖空心思、巧立名目。常见的如“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位批评家”、“当代行草书最厉害的×家”等,诸如此类,近乎无稽之谈。书坛高手仅仅是目前很显赫的列位吗?更有令人咋舌的“××是中国书法传统最重要的阐释者”、“中国现代书法史是从××开始的”。也有很无聊的,如“最贵拍品”、“最大作品”、“最长长卷”、“最具实力”,这些与作品质量没有任何关系。排名是谈资,各自有拥趸,会有争议,难免增加口水。有时,这也是想要的效果,以一种高调亮相。这是针对“排名”的一方。
当然,也有“被排名”、“被提名”,非本人所愿的。这其实是拉关系的一种办法。如果想与某个名家“接上头儿”,有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批,二是捧。“批”遇到肚量小的,心里总会有疙瘩;“捧”是人之常情,伸手不打笑脸人,行之有效。说到底,排名反映一种潜意识,关系、名头儿、职位、利益等都深藏其中。过去书法比水平、比书家人品,现在比润格、比书家职务,排名变成一种攀比,是无聊时做了一件“有聊”的事。
在此想弱弱地问一句:提名者提名这个、提名那个,到底是谁授予他们这种资格了呢?如果是自己给自己资格,那又何以一会儿代表书坛、一会儿代表网民、一会儿代表大家呢?在这个时代,谁也不能代表谁,自己只能代表自己。拿排名当做谈资未尝不可,为什么要以毋庸置疑的口气推广开来?有的人还真把排行榜当回事,写到简历中去了。
提名之人的资格很重要,就如同参加书法展览获奖对很多人是一件大事。但要看获什么奖,也要看和哪些人在一起获奖,更重要的是看哪些人评奖。如果是与水平很一般的人一起获奖,没什么值得称道。泰森如果和一个普通人进行拳击比赛,赢了不算英雄,反倒丢人现眼。
王立群先生曾在“百家讲坛”中说过“四行”——“自己得行,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还得行,身体得行”。将其用在书法圈内的排名与提名上,也完全适用。对书家来说,得“历史说你行”,这个排名才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