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民间美术中的人生礼俗
中国民间的祝寿习俗出于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人类在追求子孙绵延的同时,也希冀着自身生命的延伸。《尚书》中的“五福”之说,寿为第一。在民间,晚辈给长辈过生日称为“做寿”,把高龄老人比喻为“寿星”。在我国,有“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尤其是逢“十”,通常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
只有长辈才有此殊荣,这不仅是出于晚辈对长辈的敬重,同时,也有晚辈分享长寿老人的寿龄、子孙后代香火永续的内涵在里面,而非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过生日。例如,自认为文治武功、功德圆满的乾隆帝自号“十全老人”,在他耄耋之年曾举办“千叟宴”,反映了封建帝王在庆祝寿辰时的极尽奢华。
在我国,“寿星信仰”的历史很悠久,它的起源与古老的“星相信仰”有直接关系,秦汉时期已有寿星祠,东汉时每年的农历八月“祀老人星于国都老人庙”(《兴平县志》)。寿星是二十八星宿中的“角”和“亢”,在天文学中的西宫,即通常所指的南极老人星;东汉《晋书》中提到“老人一星,在弧南,曰南极,常以秋分之旦见于丙,春分之旦而没于丁,见则治平,主寿昌。”民间信仰习俗通常将老人星与寿星合为一体,这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缘于此,“司寿之神”(如南极仙翁、麻姑)的创设也就顺理成章了。
祝寿庆典中,吃、穿、戴、用方面,不同民间艺术形式的面塑、刺绣、书法、绘画全都派上用场。吃的各种食品经过蒸、煮、烹、炸被制作成各种造型,其中有晚辈献给“寿星”祝寿的礼馍、寿糕、寿桃,穿戴用的寿鞋、耳套、烟荷包等随身物品,都是晚辈精心制作的。
《八仙庆寿》
场面的布置除摆设各类祝寿用品外,在条案中央要供奉瓷制类的寿星像;中堂张挂《寿星图》、《麻姑献寿》、《八仙庆寿》等不同版本的祝寿图,以及诸如“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或“大富贵亦寿考,永常年宜子孙”等贺寿对联。有的书写一个大大的“寿”字;有的则以各种字体写出一百个“寿”字,取“百寿”之意。寿星画多画《三星图》,旧时民间此类画多为木版刻印或手工绘制,现代延续以胶印代替。
所谓“三星”,即指福、禄、寿,民间习俗有福星、寿星,故加一“禄星”,以凑“三星”之数。“三星”画至明代时定型,今天我们见到的“三星”通常的图式是:左右两边分别为福、禄二星,福星怀抱一男孩;禄星头戴乌纱,身穿官服;中间为手捧寿桃的南极仙翁,民间称之为“寿星老”,他那高高凸出的、夸张的脑门,惹人喜爱,令人忍俊不禁。
《八仙庆寿》也是祝寿场合最受欢迎的民间美术题材之一,内容表现的是八位仙人为王母娘娘祝寿归来,途径东海各展绝技渡海的故事,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国人向来崇拜神仙之术,喜欢人仙混杂,再加上相关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故事,更增添了祝寿场合的喜庆气氛。与《三星图》不同的是,《八仙庆寿》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热闹非凡,非常符合祝寿场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作为民间美术品,《八仙庆寿》在生活当中也非常多见,建筑、雕刻、纺织品、民俗器物、年画等艺术品上比比皆是。八仙所用的八种法器——扇子、鱼鼓、葫芦、宝剑、花篮、荷花、笏板、笛子民间称之为“道八宝”,是明清以来广泛流传的吉祥纹样。
与前两幅民间美术作品相比,《麻姑献寿》在今天的知名度稍逊一筹。民间传说王母娘娘过生日时,邀请各路神仙举办蟠桃盛会,麻姑将绛珠河水和灵芝酿酒献给王母娘娘,这就是传说的“麻姑献寿”。麻姑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寿仙,其仙迹载于《神仙传》。
麻姑是仙人王方平的妹妹,她的形象被描绘成十八九岁的姑娘,可她的实际年龄却无法计算,传说她曾三次看见东海变为桑田,如此说来麻姑作为女寿星当之无愧。
今天见到的麻姑形象或腾云,伴以飞鹤;或骑鹿,手托花盘;也有的身体直立,手提花篮,画面上常有仙桃、美酒、佛手、灵芝、葫芦、青松、翠柏等象征长寿的吉祥纹样。
过去给女性祝寿常用《麻姑献寿》,而给男性祝寿则多用《三星图》或《八仙庆寿》。此外,像《东方朔偷桃》、《和合二仙》之类的作品也是祝寿常见的民间美术图式,其内容幽默、风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还有《福寿三多》、《松鹤延年》、《花猫扑蝶》,以及象征长寿的吉祥物龟、鹤、绶鸟等与祝寿有关的吉祥纹样,有的取其谐音,有的取其寓意或传说附会。总之永享天年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这类题材的民间美术品至今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深受老年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