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谁来充当民间艺术“守护神”
在我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精彩纷呈、雅俗共赏的民族民间艺术,成为孕育中华民族一切文化的母体和源泉。但今天,一些民间艺术已经或正在处于绝迹的状态,谁来保护民间艺术?2002年底,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在古城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人和关注民间艺术发展的专家大声疾呼:“保护民间艺术我们都有份。”
民间艺术:花开?花落?
我国民间艺术流派纷呈,从绘画、书法、刺绣、雕刻、剪纸等,充分体现了5000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透着喜庆和吉祥的大红剪纸、精巧细致的“蛋壳雕”、别出心裁的甲骨彩绘、灵韵别致的泥塑、金碧辉煌的铜刻、明快朴拙的木刻人像、清新简洁的蓝印花布、古老神秘的纳西族“东巴”……
民间艺术
2002年12月4日到8日,在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的会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精品争奇斗艳,恍若一朵朵清新质朴的山花盛开在冬意渐浓的古城南京,令驻足欣赏的南京市民啧啧称奇,在冷雨中也久久不愿离去。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民间艺术形式的此消彼长也是发展的一种常态。但更多的民间艺术之所以消失或行将消失是因为遇到了后继无人或缺少经费等难题。这就是人为因素,说到底是保护意识问题。“因保护不力导致‘花落’,岂不痛哉!”
民间艺术:全球化?民族化?
民间艺术
当今世界,在经济一体化的滚滚潮流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在“提速”。“流行文化无国界”的认识已经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所以当“韩流”、“日流”在我国青年人中大行其道时,国人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惊诧。但是,民间艺术是否也能如流行文化那般踏上全球化的“车道”或者说应该踏上全球化的“车道”呢?答案并非一致,准确地说持否定态度的人居多。
民间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无意识地成为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像藏族民间说唱史诗《格萨尔王》、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就是直接以民间艺术的形式记载历史。另外,像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贵州的蜡染,本身就是印染工艺的“活化石”,在科技、文化、民俗、美术史的研究方面有重要价值。
民间艺术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民间工艺委员会副主任李锦路说:“从文化欣赏的角度来说,民间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民间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国的民间艺术当然只能由中国自己来保护,这是民间文化的民族性决定的。民间艺术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
对此,李锦路郑重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没有文化的特殊性、特色性就没有国家的、民族的特殊性、特色性。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特殊性、特色性的文化,就不会在全球中占有地位,更不会很好地发展。
民间艺人:古老技艺征服世界
民间艺术
不可否认,中国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神奇的工艺创作正吸引着更多外国人的欣赏目光。来自陕北的剪纸艺人樊晓梅说:“当自己的作品吸引大批老外或自己的双脚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时,心中就充满了骄傲。因为,老外为自己的手艺喝彩就是为中国文化而喝彩。谁不为自己的祖国自豪呢。”现年25岁的樊晓梅曾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表演过手艺,还经常被邀请到海外表演、讲学。
说到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樊晓梅忧虑地说,剪纸是陕北女子几千年来为追求美丽而发展出来的一门艺术。从剪纸的古老技艺中你能品味出陕北几千年因袭下来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血脉。然而,陕北剪纸目前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曾有老外向她请求把剪纸艺术移植到自己的家乡,因为这样好的传统工艺失传了太可惜。面对老外的真诚,樊晓梅只能在摇头中露出苦涩的笑容。
专家呼吁保护民间艺术人人有份抢救阻止“人亡艺绝”
究竟谁该充当民间艺术的“守护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认为,政府、专家学者、民间艺人、乃至全社会,都有份。
专家认为,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在民间艺术上更应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位日本商人曾说,将来想研究中国民间艺术,要到日本的博物馆里去了,因为日本已经在大量收购中国的民间艺术珍品。
据清华大学教授李锦路了解,如今,有一些外国商人专门到我国收罗民间艺术珍品。尽管我国目前对文物有保护条例,但对民间艺术却仍然是个空白。李锦璐建议,政府要拟定保护民族民间艺术的条例,阻止它们向境外流失,保护著名的艺人、产区,对即将“人亡艺绝”的种类更要采取必要的抢救性保护措施。
从事民间艺术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在对民间艺术挖掘整理、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中,承担着特殊的“守护神”的角色。云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赵耀鑫认为,专家学者们面临着如何继续深入民间,去寻找、挖掘那些不为人知、却体现着丰富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精品,进行研究分析,并广为宣传,让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民间艺人在传承祖祖辈辈创造的各种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执著地保持着民族本性,他们是民间艺术最直接的“守护神 ”。由于民间艺术一般是代代相传的激情之作,并不纯粹为了走向市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如何从手工作坊走向市场,从代代相传转而广为流传,正是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目前所思考的问题。江苏大丰的民间艺人沈社国,在考虑自己的麦秆贴画如何走向市场的同时,正准备将自己20多年来的心得体会写成书,让更多的爱好者学习模仿。
保护挖掘民间艺术,同样需要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主编王仲认为,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在生活上很多地方被西化了。虽不能说是件坏事,但在“西化”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迷失自己本民族的东西。因此,全社会需要加强对民间艺术、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只有保持本民族的特性,才能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
“挖掘保护、进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间文化传统,让世界了解悠久灿烂的民间艺术,也让伟大的民族民间艺术走向世界。”著名音乐评论家金兆钧大声呼吁,“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肩负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才能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