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力求革新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作古多年,然而他的名字如同他的山水画一样响亮。一提起他的名字,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一幅幅厚重而又光亮的山水,有动、有静,宛如一曲清唱随之而来……我们谈起或追探中国这些著名的国画大师的人生经历,总会有一些感人的故事或令人难忘的生活磨难,使人不能平静。在我国20世纪初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艺术才子,他们或西出东渡,学习国外绘画方法和经验; 或固守城池,探求传统绘画技法和精神。而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为中国的绘画艺术的发展不懈地努力着。几十年来,不,近百年来,他们如同一颗颗闪亮的明珠撒满神州大地,每一颗都闪烁着特异的光彩,李可染先生便是当代耀眼的一颗。
李可染出生于徐州的一个农民家里。父亲因逃荒来到徐州,给人当厨子,母亲是城市贫民。李可染从小喜欢绘画,13岁便从师当地画家钱食艺学习山水画。1923年考入上海美专师范科,1929年考入蔡元培办的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院。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他到武汉参加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三厅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李可染1984年作《清漓帆影图》62cm×92cm
1943年任重庆国立艺专讲师,1946年应徐悲鸿之邀赴北平国立艺专任教。1954年与张仃、罗铭一同旅行写生,行程数万里。1957年与关良访问德国并在柏林科学院举办画展。两年后又在布拉格举办画展并出版画集。“文革”期间他停画6年。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1985年再次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1989年去世。
李可染先生曾说过这样两句话:“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这两句话正是对自己艺术主张的精辟的概括。所谓“胆”,就是对传统的突破,力求革新,也能够革新;所谓“魂”,就是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忠实地继承和发扬。他是20世纪下半叶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他的山水画给人以逆光之美、笔墨之美,空间结构坚实而厚重,这正是他得益于注重写生的结果,他的写生作品是当代画家中少有的。他是明确地将山水艺术的创意置于时代巨变中间,一扫逸笔优雅文人的积习,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独特的风格,以“黑”“满”“崛”“湿”来概括其艺术内涵,把光引入画面,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效果。尤其山缝中的瀑布,用沉涩的笔调一寸寸地刻画出来,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倾泻下来。
李可染《雄关漫道·苍山如海》成交价:RMB-40,825,000北京保利2012秋季拍
有人说李可染并不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画家。其实李可染却正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当代山水画家。他曾说:“要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先生13岁从师学画,学八大山人,学的便是传统,直至考取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院才接触油画,受林风眠、潘天寿影响,探讨传统水墨画的革新问题。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位恩师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受益极大。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尤其齐白石,对李可染最为器重。曾将用六两黄金换来的六两印泥,分三两给李可染。尽管李可染深得这三位大师的指教,但他没有拘泥于摹仿,而是勇于创新,自成一面。
李可染1965年作《苍山如海残阳如血》49cm×69cm
在他早年的作品《观瀑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笔法疏秀,墨色变化自如,用笔转折处力含遒劲,有直起直落,不拘细节的率直意味,从此图可以看出他对传统下过的功夫。即便是变革以后,那层层叠叠的皴笔仍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米芾和龚贤的痕迹。1949年,他画了一幅现实题材的写意人物画《街头卖唱图》,那伴奏的盲人琴师颤抖的手指和形容憔悴的卖唱女,仿佛让人听到如泣如诉、万分悲凉的歌声。那淡淡的灰调笔墨,自然流畅、精练概括的线条,尤其是如山压顶的题款,正显露着文人画的功力。
李可染1972年作《阳朔胜境图》211cm×384cm
李可染的一生是勤奋努力的一生。他喜欢画牛,喜欢牛的强劲勤劳和埋头苦干,他的画室取名“师牛堂”。他正是在中国绘画艺术的沃土上辛勤耕耘的一头“老黄牛”,也是俯首为中华后人勤劳耕耘的“老黄牛”。1964年,他画了水墨兼重彩的《万山红遍》,这幅画他以独创的勇气,大胆地将传统的“积墨法”和自己自创的积色法结合起来,层层复加,使得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墨相交,融合浑一。这是以毛泽东诗词启动主题的一幅立意高新的山水画,是进入创作高峰期的一幅罕见的山水画。
李可染1977年作《清漓胜境图》
李可染的山水画,令人惊叹,而他的一些小题材的作品,更是令人清心,尤其是他画的水牛和牧童,树影浓墨中透有天光的明亮、水牛用笔和墨色极为沉稳,颇具特色。他的这些画,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李可染先生毕生创作颇富,成就斐然,影响深广,出版了《李可染书画全集》、《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集》、《李可染画论》等专集,是我国杰出的山水画大师,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