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古玩百科:元代黄公望的《仙山图》

时间:2021-10-11 11:45:16 来源:

元代黄公望的《仙山图》

元代的山水画多被画家当做言情寄兴的手段,以表达画家的自我人格与个性。元代黄公望的《仙山图》(见右图),便是通过描绘山林秋景来抒发画家淡泊、清逸的出世思想。此图为绢本,纵74.9厘米,横27.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倪瓒曾称赞黄公望所作秋景为“大痴胸中多丘壑,貌得松亭一片秋”。正如倪氏所言,《仙山图》也处处透露出秋意:小屋秋风、山峦秋树、小桥秋水,展现出满目秋景。此图就像是画家用绘画语言咏出的一篇秋色赋,充满着淡泊天真的意趣。观此图,明净的天宇与清澈的湖水相映成趣,展示出秋日的纯净;湖岸上岩石林立、草木丛生,苔草如笋尖般拔地而出,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杂树三五成丛、姿态各异,萧疏错落的枝干、稀疏凋零的枝叶尽显秋木的清淡与秀逸;树后小径通幽,重门深掩,好像有人生活于此,品赏着这清寂之秋;其后是重重叠叠的群山,山峦起伏、山外有山,一直延伸至云烟缭绕处。山脊、平坡上那一排排茂树,如同一条条浓黑的长带,穿插于群山之间;树木挺拔的身姿,又如一个个英姿飒爽的士兵,面对秋风来袭,乐观而坚强地守卫着这片山冈。淡抹的远山在如带的云岚中时隐时现,其变幻无常之态使画面有一种无法捉摸的飘逸与神秘感。然山水中点缀的村落、小桥,又说明了此处并非渺无人烟,而是一处令人畅怀的悠闲之所,由此可看出画中所寄寓的隐居思想。

图中纯净的山水、萧索的草木、缥缈的云烟,无不给人一种幽寂清寥的感觉。就连木桥、屋舍都勾画得如此简单,没有任何修饰,处处流露出一种不需要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这便是秋的清拔与不俗。这也许正是作者理想中那种摆脱尘寰缠锁、陶然世外的雅境吧!这也让我联想到画家黄公望的一些情况。他曾寄志于仕途,后被诬入狱。官场中的沉沉浮浮,让他的心志逐渐平淡,从而隐居山林,过着“弹琴赋诗,傲啸终日”的安闲生活。此图便反映了画家希望过一种山水田园生活的心理。

《仙山图》为竖幅构图,景物布置疏密有序、繁简得当。画面中、下段物象繁密,而上段则以空白衬托出天空,突出了秋高气爽的特点,具有“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的效果。在表现手法上,此画笔意简远,皴纹较少。山石以淡墨勾勒,稍作皴擦,或以长线皴就,或横拖纵擦,技法丰富,突出了秋山的苍郁。树木以勾勒、点厾等手法表现,呈现出野逸而繁杂的景象。用墨富有变化,清淡的山峦与浓重的草木形成鲜明的对比。画家巧妙地把浓墨分散开来,从近岸到远山都有浓树与浓重的苔点。河岸、山上的浓重苔点与山腰上一排排的浓树正好构成了点和线,使画面富有韵味。浓淡有致的墨色如高低不同的音符所产生的和谐、优美的乐曲一样,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画面上方有倪瓒的两首题画诗。

其一为:“东望蓬莱弱水长,方壶宫阙锁芝房。谁怜误落尘寰久,曾嗽飞霞咽帝觞。”其中暗含着一种感伤的情怀,与画面的格调一致,有一种出尘超脱之韵。其二为:“玉观仙台紫雾高,背骑丹凤恣游遨。双成不唤吹笙侣,阆苑春深醉碧桃。”落款:“至正己亥四月十七日,过张外史山居,观《仙山图》,遂题二绝于大痴画,懒瓒。”从第二首诗来看,“玉观仙台”、“背骑丹凤”、“阆苑春深醉碧桃”都是对春天景致的描绘,而并非表现秋山的幽寂。据现代学者宗典先生说,此诗与柯九思在黄公望《缥缈仙居图》中的题诗有些雷同。在柯九思的诗中,“笙”换成了“箫”,“四月十七日”换成了“三月十五日”。而且,倪诗中的“至正己亥”(1359)距柯九思去世已有16年。因此有学者认为,倪氏的第二首题画诗可能是后人根据柯诗抄袭伪作的。

1.jpg

元代黄公望《仙山图》此图为绢本,纵74.9厘米,横27.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黄公望本姓陆,名坚,7岁过继给永嘉(今属浙江)黄氏为嗣。黄氏90岁尚无子嗣。见到“陆坚”后,有人感叹道:“黄公望子久矣。”“陆坚”因此改名为黄公望。黄公望能诗善画,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在绘画上,其为“元四家”中年龄最长的一位,曾受赵孟頫的影响,兼收各家之长,晚年大变其法而自成一家。其作品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被后人推为“元季四大家之冠”。其山水画有两种风格:一种作浅绛色者,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甚少,笔墨尤为简远。其传世作品有《江山胜览图》、《皤溪渔隐图》、《芝兰室图》、《雨岩仙观图》、《天池石壁图》、《陡壑密林图》、《浮岚暖翠图》、《九峰雪霁图》、《快雪时晴图》、《富春大岭图》、《富春山居图》、《秋山无尽图》等;著有《写山水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