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收藏要点:淡远与韵味

时间:2021-10-14 15:45:19 来源:

淡远与韵味

淡,或冲淡,或淡远,是后期中国诗画等各文艺领域经常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美的历程》曾指出:“正如司空图《诗品》中虽首列‘雄浑’,其客观趋向却更倾心于‘冲淡’、‘含蓄’之类一样……是当时整个时代的文艺思潮的反映。……《画论》中把‘逸品’置于‘神品’之上,大捧陶潜,理论上将神、趣、韵、味代替道、气、理、法,无不体现出这一点。”

blob.png


梅圣俞诗:“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苏东坡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司空图《诗品》虽然把“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只放在“清奇”品中,把“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只放在“超诣”品中,其实,在其他品中也大都有着“镜花水月”的先声,如“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等等,不也就是“镜花水月”,看得见,摸不着么?而它们,不就正是组成“冲淡”风格的具体形象特征吗?这里的“淡”,既是无味,却又极其有味,即所谓“无味之味,是为至味”。

有意思的是,这个充满禅意的审美标准却又是早已有之的传统说法。

连后汉刘邵《人物志》在品评人物时也曾认为:“凡人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这是讲政治的。从哲学讲,魏晋玄学以“无”为本,更是人所熟知。无论政治、哲学或美学,所谓“以无味和五味”,是同一原理,它本由儒家“中和”、“中庸”传衍而来,但只有到禅宗,才把它提到空前的本体高度,强调它乃人生——艺术的最高境界,从而才可能在感性世界中造成韵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