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平沙落雁
今年3月26日,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画名家手卷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大厅隆重举行。我的一幅长13米的长卷《平沙落雁图》作为特邀展品陈列其中,受到专家们和参观者的好评,让我倍感荣幸。这是因为数十年间,我一直以雁为主要绘画题材,始终孜孜不倦。这回以长卷这一古老的形式来展示雁画,将我多年来的绘画成果呈现于广大观众的面前,而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是一种肯定与鼓励。
1931年,我生于安徽无为县的一个书香之家,祖父、叔父还有我的父亲都擅长绘画,受家庭影响,从小我就喜欢写写画画。小时候我常跑到村边的芦苇荡玩耍,芦苇荡是大雁的栖息地,那些雁可以说是我儿时的玩伴,也是我童年抹不掉的记忆。后来上学、参军,我离开了家乡。
《平沙落雁图》局部
《平沙落雁图》局部
因为我从小喜好文学,参军几年后我便开始在军队里搞文学创作,1958年开始发表诗作。诗画同源,在学习诗词的同时我也开始学习中国画。后来我被调到北京工作,在铁道兵文化部搞创作,工作还是以文学创作为主。但是那时我会经常到北京动物园的水禽馆写生,那里有很多大雁,因此我积累了不少素材。
我想,这么多年对大雁的感情似乎也包含了我的一份思乡之情。1985年退休后,空闲时间一下多了,除了继续搞我的诗词创作外,我也有了更多时间来画画。每年我都要专门到外地写生两三次,当地如果有大雁,无论怎样费周折都一定会去看。近些年来,我们的生态环境破坏得越来越严重,野生的大雁也越来越少了,在很多原本有大雁生活的地区如今也只能在水禽馆里看到它们了,对我这个热爱大雁几十年来的人来说是一种心痛和无奈。
今年年初,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向我发出邀请,希望我能参加“中国画名家手卷作品展”。受邀后,我毫不犹豫地决定将雁作为这次参展作品的创作对象,同时我也将尝试用长卷这一传统形式来表现。这样,既能使画家的神思自由驰骋,又很适合表现雁群栖息、戏游的场景以及飞鸣食宿的生活习性。
在创作这幅长卷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画长卷不能只局限于描绘物象的本身,一定要在熟练掌握外形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营造作品的意境上。我在描绘雁的栖息、游戏,雁的姿势、形态,雁的灵性、神韵上都花了很多心思,这正是人们常说的,绘画要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此外,长卷作品对整体墨色的要求很严格,一旦把握不好,就会失去画面的整体性。要使彩墨交融,自然得体,关键能将色、墨与水三者融和,恰到好处,好的长卷是“于咫尺之间,展千里之外”。在画面上,我注意不但要表现一时一事的场景,还要将不同时空、不同场景的事物,用不断伸展的方式,合情合理地处理在一起。
雁画的衬景比较单纯,通常配以芦苇、水草、沙汀、浅渚,也有配以荷塘的。我在这幅长卷中,将七组雁群有分有合地放在显著的位置上,重点突出大雁,将芦苇作为衬景,点缀在每组雁的合适位置上,或芦花拂水,或苇叶临风,努力使这幅长卷显得简洁清丽、端庄典雅。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结合,可以赋予画卷诗情的美学价值。
这样不仅丰富了作品内涵,还可以引导观赏者进入一种更高的美学层次。
所以,我在这幅长卷的空白处,分别题了三首自作的咏雁诗,升华了画的意境。我在长卷的中部题了这样一首诗:“百年岁月似飞梭,笔墨传情雅兴多。名利是非皆淡泊,喜听芦雁唱秋歌。”把那人生苦短,笔墨情长,淡泊名利的心情表达了出来。这篇短文脱稿时,不觉诗情涌动,口占七绝以记之:“展纸挥毫兴方酣,东方既白未曾闲。画中意境谁能识,千里飞鸿咫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