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凤翔泥塑
图为凤翔“泥玩艺”作品 金蟾吐丝
过去,人们用黄土和的泥巴捏成一件件活灵活现的牛、羊之类的“耍货”,称之为“泥玩艺”。改革开放后,当人们把这些“泥玩艺”摆在国内外的艺术展厅,吸引着四方宾客的时候,人们又把它称为“泥塑”。叫“泥塑”也好,叫“泥玩艺”也罢,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叫法不同罢了。近年来,这些“泥玩艺”一次又一次地拿到大奖,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国外各界人士的赞赏,还连续两年被选为中国邮票生肖“马”和“羊”的图案。
图为凤翔“泥玩艺”作品 猴子
现在,在它的发源地———陕西凤翔一个叫六营村的地方,村民们利用农闲季节做起了这些“泥玩艺”,涂上不同的颜料,就成为广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品———凤翔泥塑。
图为凤翔“泥玩艺”作品 牛挂饰
传说,早在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部下的第六营士兵曾屯扎于陕西凤翔,六营村也由此得名。当时,士兵中大多来自南方,其中也有江西景德镇人,他们都有制陶手艺,闲暇无事的时候就和土为泥,捏制出形态各异的人物和动物,以此来表达他们内心深处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表达出他们对和平及田园生活的渴望。战争之后就是太平,屯扎于此的兵营发展成了一个村落,留下来的士兵在此娶妻生子,做泥塑的手艺也就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这些泥塑作品或送人或作为随葬品埋入地下。从多年前出土的陪葬品中发现的泥塑人物和动物,仍是那种土里土气的可爱,不能不令今天的人们刮目相看。
图为凤翔“泥玩艺”作品 狮子
凤翔泥塑能有今天,也实在有点偶然。“文革”期间,这些“耍货”被列为“四旧”对象。在村里人的记忆里,他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偷着做“耍货”,农闲季节还要偷着走村串户去叫卖。一件“泥玩艺”只能卖三毛多钱,但是比起一个劳动日挣两毛钱来说还是多。每逢赶集或庙会,村民悄悄拉着这些泥娃娃走几十里路到邻近的几个县去卖,然后再捎回一些油、盐、酱、醋。1979年的秋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这些村民的命运。当时六营村突然来了个11人的法国旅游团,是因一只泥老虎的事来的。原来,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位中国商人把六营村的“泥老虎”带到了法国,被一个法国人收藏。这位收藏家在快要去世的时候对他的后人说,如果有机会到中国,一定要到“泥老虎”的家乡看看。这一来,村里人由原来偷偷摸摸地做“耍贷”转为公开地做、相互交流着做,这不仅增强了村里人对泥塑艺术的强烈追求,而且为后来新产品的开发打下了基础。
现在的六营村家家都有泥塑作坊,人人都有捏泥塑的绝技。大门外的水泥路面上和院落里房檐下的窗台上,全是泥巴塑成的坯子,一样样的黄土本色,一股股的泥土清香,给人一种鲜活的感觉。
凤翔六营村的“泥玩艺”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包括彩绘老虎、五色斗牛、奔马、憨猪、吉祥羊、十二生肖挂片、牛头挂脸、乐乐狮子、三足蟾、金蟾吐丝、钟馗、关公、嫦娥奔月、十八罗汉、济公、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贵妃出浴、三雄战吕布等二百多个品种。这些“泥玩艺”的不同姿态,既展示了泥塑作者的绝技,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六营村的作坊不同于都市的工厂,他们只是在屋外墙角搭建一个避风的小棚,可这里的气氛却是另一种情景。看上去一件简单的“泥玩艺”,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且都是手工操作。这些作品的彩绘主要用绿、红、黑三种颜色,对比鲜明,绘出来的泥塑色彩艳丽,十分好看。颜料也是他们自己研制的,不仅色彩好,而且黏性强,久不脱落掉色。彩绘的泥胎全是白的底色,上面各种线条的勾勒,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各种动物、人物的情态。这些“泥玩艺”从着色、造型上都有一定的讲究。以造型夸张、憨态可掬的小羊来说,金黄色肥大卷曲的羊角,好像佛八宝中的法螺,寓有镇宅驱邪、增福纳祥之意;那饱满赤红的羊的前胸,兆示生活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身上粉红色的四瓣花(为桂花),取意四季如意、岁岁太平、大发“羊财”。这些作品中浸透着创作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凤翔泥塑是有灵性的,它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民间艺术品名扬天下,不仅是出于当地农民对这片热土的热爱,更主要的是表达这些劳动者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他们借助泥塑来反映心声。怪不得六营村人制作的泥塑马,在中央美院收藏室里被一眼相中而跃上了2002年生肖邮票的主票票面;继而2003年的泥塑羊又被当年的生肖邮票选中,这也是凤翔泥塑继1985年赴美表演、1990年在新加坡获奖、1994年获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殊荣、1998年6月为访华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妇当面表演的辉煌之后的又一个值得凤翔人骄傲的记录。(附图为凤翔“泥玩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