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鉴藏赏析:我创作的几方印

时间:2021-10-17 15:45:13 来源:

我创作的几方印

一、“大爱无疆”(图一)

blob.png

“大爱无疆”(图一)

艺术是源于生活的,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对自己情感的一份寄托。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我想任何艺术家的作品也都如此。

去年5月,同全国人民一样,我过得十分沉重,一直为汶川大地震揪着心。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无数的心灵便开始了剧烈而持久的震荡。我们不会忘记,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的教导主任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课桌下的学生,一名解放军战士抱着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走出险地,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消防队员、医务人员冲到前线,铁道部门开出救灾专列,有关部门派出专家组指导堰塞湖抢险……一幅幅场面感天动地,中华大地顿时化成一片爱的海洋。

“大爱无疆”这个词,在地震后不断撞击着我的心灵。夜不能寐,三易其稿,在地震发生的第三天,我完成了这件篆刻作品。夜已经很深了,我知道此时此刻抗震救灾的行动还在继续,脑海中有个声音在告诉我:一定要努力,为生命而讴歌,为人间的大爱、大美而讴歌,为永不放弃的希望而讴歌!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最朴实、最高尚的生命态度!爱,也是一种隐藏于内心中的最深沉的感动。因为有爱,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画卷才变得如此的绚烂多姿、壮观异常;因为有爱,中国人才能在任何艰难险阻中百折不挠、傲然挺立。

二、“飞天”(图二)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载着中华民族的期待,开始了“奔月”之旅,中国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飞天梦想开始变成现实。

blob.png

“飞天”(图二)

喜欢飞天,缘于我少年时见到过的飞天图画。那左手执香炉、右手拈莲花的女子,在远古的长空中随风而游,用一种魅惑的力量,把千年的轻盈凝成了一种超然的向往。

2004年的夏天,我终于能够有缘见到飞天。走进敦煌莫高窟,亲眼看到斑驳的石壁上多姿多彩的飞天。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让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飞天是什么?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他们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飞翔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衣裙生风,彩带飘举。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飞天艺术而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

“神舟”,一个带有中国文化意蕴的美丽名字。它载着翟志刚等三位宇航员进入了太空,第一次实现了中国人漫步太空的梦想。为了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我刻下了“飞天”这方印,让轻盈的线条,昭示出当代科技的浪漫。

2009年3月1日,在完成了全部的使命后,“嫦娥一号”———中国的首个探月使者,将自己的身躯连同最后的绚烂永远地留在了遥远的月球上。我知道,人类的梦再宏大也很渺小。不论你走得多远,仍然有无限的空间在外边;无论你数得多久,仍然有无限的时间数不清。人类能做的,就是飞得再远,再远些……

三、“印里印外”(图三)

多年以来,我看展览、参加展览已经是常事了,很少有展览让我激动。但是2007年5月21日下午,我参加了一场特殊的展览,至今难忘。那是李岚清同志在天津财经大学举行的篆刻艺术展。

blob.png

“印里印外”(图三)

开幕式上,李岚清同志热情地向各界代表和高校师生介绍了他近年从事篆刻艺术的初衷和感受,讲解了一些篆刻作品的含义。我第一次亲耳听到李岚清同志讲解“中国印”的故事。他说:“北京奥组委的征集、评选工作从2002年7月3日开始,历时7个月,共收到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和设计师有效参赛作品1985件。经由国内外著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初评和复评,共评选出10件获奖作品,其中‘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获得总分第一名。2003年2月28日,北京奥组委领导同志带着初选的方案来征求我的意见。在看了初步入选的若干设计方案后,一个使人耳目一新的‘中国印’方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对将中国篆刻这一特有的传统艺术加以抽象创新,与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运动结合起来而别具匠心的方案情有独钟,但我并未立即表达我的看法,而是先问奥组委领导同志在初选时有何倾向性意见。当他们告诉我倾向‘中国印’时,我立即表示同意这个方案。这个方案公布后,受到广泛赞誉。”

展览会上,我得到一本李岚清同志撰写的《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一书。

李岚清同志在书中写道:“在注意工整精致的同时,要在生动灵活、古朴创新上下工夫”;“要研究篆书等古文字,以求治印时用字能做到便而不脱”;“边栏因与篆法、章法同时布局设计,粗细要与字的粗细相协调”;“刀法上要注意笔情墨趣,或光或糙,或光糙兼施”;“敲破印章的边栏时,字形为竖笔者,旁边可敲;字形为横笔者,要酌情处理,避免造成漏气”……这些心得,应该是一个专业篆刻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才可能领悟到的篆刻真谛,而李岚清同志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悟到了,实在令人惊讶。

看完展览后,回到家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位七十多岁、曾经有着不凡身份的老人,在退下来后选择了学习,而且选择了寂寞之道,向专业领域挑战,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的传统艺术,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尊敬啊!灯下,翻看《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一书,创作的冲动使我随即刻下“印里印外”这方印。这方印表达了我内心的一份感慨和志向。我想,我应该像李岚清同志那样,做一个美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