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文化艺术:“三大考古发现”对现当代书法审美的影响

时间:2021-10-21 09:45:15 来源:

“三大考古发现”对现当代书法审美的影响

(一)新的书法审美元素被掺入到书法创作中,打破了传统书法经典的独尊地位,扩大了书法的审美体系

传统书法审美强调“点如坠石,竖如立柱,撇如犀角,捺如金刀”;强调“四面停匀,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然而“三大考古发现”却让许多新的或者长期被忽视的审美元素进入到现当代的书法创作和欣赏之中。

如甲骨文是以刀代笔,线条单调而醇古,章法严谨而静穆。但它的神秘、它的古朴却足以感染每—个观赏者。

blob.png

如简牍帛书中的不少东西看起来像小儿体,结字歪歪扭扭,点画单纯随意,不耐推敲,但却稚拙天真、清新朴茂。这些书法可能是引车卖浆者流、贩夫走卒之辈留下的。

敦煌遗书写经中时有方笔的侧锋和铦利的露锋,犹如刀刻。结体既雄奇角出又放逸自然,注重字与字之间的整体性处理,布白也别出心裁。

blob.png

殷墟甲骨的醇古静穆,简牍帛书的清新朴茂,敦煌遗书的洒脱率性,进入现当代书法爱好者的欣赏视野。它们用夸张变形中的个性,纵横歪倒中的天真,不衫不履中的精神,杂乱无章中的整一冲击着传统审美体系的规范和理法。这既和当代人追求返本归真的社会意识相契合,又与喜新厌旧的审美心理相统一。毕竟经典桎梏人们太久了。而考古发现,尤其是简牍帛书中的恬淡真实、随意自然、绝无做作的天趣之美,满足了刚从僵化的环境中走出来的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扩大了书法的审美体系。

(二)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传统书法经典的价值

对考古发现中的书法材料不细加甄别,判断优劣,就随意取法模仿,直接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书法创作整体水准的每况愈下。尽管他们的初衷可能仅仅是为了追求情趣,追求率真。但没有尺度,没有准绳,率真变成率意,并最终演化成草率。对考古发现中民间书法的取法过于偏重形式,而忽略了内涵。一些投机讨巧者甚至认为这是一条无需长时间修炼的“终南捷径”,于是聚墨成形,任笔为体,造就了一波又一波各领风骚三两年的流行书风。

blob.png

20多年来,一波波远离了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社会的审美需求的“流行书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然而,它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日趋显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书法爱好者在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之际纷纷偃旗息鼓。书法热大幅度降温,书法群体大幅度萎缩,全民书法热已然成明日黄花。书法报刊有的转向(如安徽的《书法之友》更名为《书画世界》,以刊登国画作品为主);有的停刊(如《岭南书坛》、《辽宁书法》、《书法家》、《中国书法》青年版、《现代书法》、《钢笔书法报》等等),仅有的几份也大都生意惨淡。这和上世纪80年代书法热时期书法报刊订户动辄以十万计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书法》杂志,创办之初的印数就达40万左右)。其二,书法市场在如此快速的变换中被扰乱,投资者和收藏者茫然不知所措,相继收手转而去关注其他投资或收藏领域,书法市场进入漫长的严冬。书法艺术和书法创作者同时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是沉入水底,还是浮出水面?是就此死寂,还是等待下一次复兴?

人们开始冷静下来,思考如何区别对待考古发现中的民间书法,如何理性地定位传统的书法经典。与之相对应的现象是“二王书风”重新盛行而“流行书风”渐趋式微。

传统书法经典之所以能够历经岁月的淘洗而成为公认的经典,并不单单是艺术史家选择的结果,更重要地是它们适应了广泛的社会审美需求。无论是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还是整篇的章法,墨的神韵,字的结构,既承接前贤的血脉,又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寄托了书家的情感与思想,而且也承继了传统的精华。

“流行书风”的冲击让人们更多地发现经典的底蕴和魅力,也让经典更加熠熠生辉。以“二王”为例,在“流行书风”之前,书坛对“二王”的理解还相对粗浅,在历经“流行书风”的冲击之后,人们对“二王”及传统书法经典的理解也今非昔比了。这是在艺术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变换之后,对传统书法经典及其意义的再发现。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