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大风堂谢伯子《双虎图》
公元2010年,农历岁次庚寅年,俗称“虎”年。用干支法来纪年、纪月、纪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天干地支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用来纪时、纪月、纪年等。据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由此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法纪日了。由于干支法对研究历史容易推算时间,因此在我国古代一直使用,直至今天书画家在作品上也多用它来题署纪年。
《双虎图》(见下图),系纸本、设色,纵31厘米,横40厘米。作者系年近九十的大风堂传人谢伯子先生
虎为十二生肖之一,又与青龙、朱雀、玄武,合称为“四灵”,是我国古代人民所喜爱的吉祥物。对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成为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为镇邪之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自古以来艺擅画虎的名手辈出,画虎逸闻亦代有相传。如五代画虎名家厉归真,其画虎毛色明润,其视眈眈有威加百兽之意。尝作棚于山中大木上,下观虎之真态。又或自衣虎皮,跳踯于庭,以仿其势。宋代画虎名家宣城包鼎,画虎时先脱衣踞地,顾盼自雄,自视真虎。这些皆出于画家于其所画之物,必熟谙其形状性情,而当其经营意匠之际,尤须对所画之物揣摩入微,感情移入,终至以身拟物。在现代画家中,张善孖、朱文侯,北方刘奎龄、刘继卣父子,岭南高剑父、高奇峰兄弟,何香凝女士等,均以画虎蜚声艺林。其中大风堂“虎痴”张善孖画虎最为艺林传称。
“大风堂”是现代画家张善孖、张大千兄弟的室名。张氏兄弟在抗战前曾寄寓在苏州网师园内,时与书画同道、好友论文谈艺,挥毫书画。1935年“虎痴”善孖从友人处获得了一只虎崽,豢养在殿春簃院内,取名“虎儿”。由钟情画虎而豢养虎,为艺林传为佳话。江南名士、诗人杨云史有诗赞道:“画虎先从养虎看,张髯意态托毫端。点眼掷笔纸飞去,月黑风高草木寒。”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善孖誓死不做亡国奴,毅然抛弃了一切文物收藏和难以一起疏散的“虎儿”,离开了苏州网师园。对此他曾对友人言道:“以今日第一事为救国家于危亡,万一国家不保,虽富拥百城,又有何用?恨我非猛士,不能执干戈于疆场,今将以我之画笔,写我忠愤,激励志士,为海内艺苑同人倡!”他沿江而上,到武汉后在敌寇的炮火声中创作了画虎巨幅名作《怒吼吧,中国》,用画笔来激励人民奋起抗战。不久虎儿不幸夭折在苏州网师园内,随即将其葬于园中假山下。直至1982年,张大千特意从台北寄回大陆一纸墓铭,书题:“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按此书镌刻了墓碑立于网师园殿春簃院内,现已成为该园的胜迹之一。
在此展示的《双虎图》(见下图),系纸本、设色,纵31厘米,横40厘米。作者系年近九十的大风堂传人谢伯子先生。他1923年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累代书香之家。不幸的是他先天聋哑,但所幸他“后天独厚”,自幼受父亲谢玉岑(覲虞,1899-1935),外祖父名山老人(钱振锽,清季进士,以诗文、书法名世)的发蒙授读。由于他天性颖慧,好学敏求,学诗书之余于绘画情有独钟,故又得姑母谢月眉、叔父谢稚柳的指授。1935年春,当其父谢玉岑因病临终前,就把他托付给挚友张大千,希望能将他收为门生授以艺业,以期他在绘事上有所造就,并能以此自立。大千一口允诺,当即就收受了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学生的叩拜,成为“大风堂”最年幼的弟子。由于他在拜师之前已将家藏“大风堂”张氏兄弟画赠其父的大量作品反复揣摩临摹,对善孖老伯的画虎技艺早已仰慕不已,因此画虎也堪称是他平生习艺的先导。
谢老所作题为“深山大泽起风云”的《双虎图》,以简练的写意笔法写一双斑额大虫从深山危岩草丛中张牙舞爪地跃出,虎目怒睁,气势非凡。以白粉所画的须刺坚如钢针,虎身上的条纹通过水墨与色彩的晕染将毛发表现得自然、生动;虎身脊骨坚挺,肚裆紧缩,虎尾坚如钢鞭,将虎凶猛、威武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背景除了危岩丛草之外,又有云壑奔泉,以见虎喜水的生活习性。从作品构图的章法、笔墨的构成,以及补景等来看,均深得大风堂画虎遗韵。作品虽系小品(册页),但能“小中见大”,生动地表现出猛虎叱咤风云的王者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