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李鱓书画辨伪(上)
李鱓,清画家,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木头老子、苦李、藤薛大夫等,扬州兴化县人。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康熙五十三年(1714)供奉内廷作画,后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乾隆五年(1740)后回到家乡,长期过着以卖书画为生的艺术生涯。李鱓善画山水和花卉,能诗,为“扬州八怪”之一。
关于李鱓的生卒年,其说不一。《中国历代画家传略》记载,一说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一说生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卒年亦无定论,一说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一说卒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说他生于1686年或1692年,卒于1762年。而《扬州八家丛话》说他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三月三日,卒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终年77岁。此外《中国历代人物年表》等书还有不同的说法。笔者想根据传世作品中的一些题记,谈两点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松石牡丹图 李鱓 作
第一,李鱓的生年,古文献没有记载,但《李鱓花卉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后的题记却为他的生年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此册纸本、设色,纵25.5厘米,横30.5厘米,共12开,分别画枇杷、松果、灵芝、墨竹、石榴、荷花和麻雀等花鸟。款署“甲午嘉平月写奉顾翁叔祖大人教正”,钤“李鱓印”一方。全画笔法灵秀奔放,苍劲老辣,水色交融,为李鱓得意之作。附页有李光国题跋曰:“雍正癸丑,余与申及叔同肄业太学,赏者析义之暇,叔出复堂兄画册示余,观其识乃康熙甲午岁也。忆是岁,复堂二十九耳。什偕京师,以诗名动公卿,画之工拙,固不必论……光国”。查“康熙甲午”为公元1714年,此年李鱓29岁。按中国纪年法,人们的岁数,按虚岁计算,29岁时实际是28周岁。如从康熙甲午(1714年)上推28年,李鱓应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考李光国,字智周,一字定斋,江苏兴化人,博物好古,善诗文,尤善悬肘书,与李鱓为同乡好友。故其题记中纪年应为信实可靠,所以说,李鱓应生于1686年。
第二,关于李鱓的卒年,也不见文献记载。从传世作品分析,李鱓72岁时有一件《三友图》传世(现藏江西省博物馆)。又四川省博物馆藏《李鱓花卉册》后有同乡好友郑板桥题记,详细评述了李鱓画三个发展阶段,画后郑板桥署款为“乾隆庚辰板桥郑燮记”。查“乾隆庚辰”为1760年,从郑板桥题记的文章看,李鱓已到“寿终正寝”做结论的时候。所以学者推测李鱓应死在此年是有道理的。从此年(即乾隆二十五年)以后,未见他的作品传世(带年款的),故他的卒年应为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1760年。(见四川省博物馆藏《李鱓花卉册》)
关于李鱓的书画辨伪,应从他的笔法、款题、印章等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要系统、全面掌握李鱓书画用笔之法,或者说个人的风格。
笔法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鉴定李鱓的书画也是如此。李鱓早年曾跟他三哥李震南、嫂嫂王嫒学画花卉,从小受到书画艺术的熏陶,二十几岁才跟同乡画家魏凌苍学画山水,笔法明秀苍雄,画风近元代黄公望一路。康熙五十年(1711),他考中举人,接着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来到北京,“以诗画名动公卿”(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藏《李鱓花卉册》),并于当年九月,出古北口到热河承德行宫(今避暑山庄)向康熙帝献诗画。康熙见他能诗会画,令其南书房行走,并指令御前大臣、当时著名画家蒋廷锡教他画画。蒋廷锡的花卉画,主要继承徐、黄的画风,工率并施,画风多为逸笔写生,颇有恽南田余韵,被人评为介于徐渭、陈淳之间。李鱓早期的花卉画,受这种风格的影响较深。此后他画名日盛,不久成了内廷供奉,时年约30岁。后来他又投拜沈逸存为师,专学重彩着色。不久他又跟高其佩学画。高氏字韦之,号且园,以荫官至刑部侍郎,工指画,善作花木、鸟兽、鱼龙和人物。秦祖永评高其佩之画“山水沉着,人物生动,深得吴小仙神趣”。又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说李鱓“花鸟学林良”。李鱓综合三家之长,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己笔墨灵活奔放而躁动的风格。约50岁左右,他回到扬州,又学习了石涛笔法恣纵、不拘成法的画格,画风由小写意转为破笔泼墨。正如秦祖永《桐阴画论》一书所评:“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自得天趣,破擅胜场,究嫌笔意躁动,不免霸悍之气,盖积习未除也。”所谓“霸悍之气”是说他的画里有明代浙派花鸟画的笔触,可谓点出了李鱓画深处内蕴。又葛金烺著《爱日吟庐书画录》评其画:“一开卷如见笔酣墨饱兴高采烈时也,其花容叶态,鱼鸟虫豸,皆纳入活泼之地,以发其精华,有时银勾铁画,有时墨点淋漓,虽隔数百年,而纸墨未干焉。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数法门。”可谓中肯之评。
李鱓约60岁以后,由于年老体衰,画风由放纵变为颓唐,缺乏骨力,可谓衰败期。对于李鱓绘画早、中、晚不同时期的变化,他的好友郑板桥看得最清楚。他说:“复堂之画凡三变,初从里中魏凌苍先生学山水,便尔明秀苍雄,过于所师。其后入都(北京),谒仁皇帝马前,天颜霁悦,会从南沙蒋廷锡学画,乃为作色花卉如生。此册三十外学蒋之笔也。后经崎岖患难,入都得侍高司寇其佩,又在扬州见石涛和尚画,因作破笔泼墨,画益奇。初入都一变,再入都又一变,变而愈上,盖规矩方圆尺度,颜色浅深,离合丝毫不乱,藏在其中,而外之挥洒脱落,皆妙谛也。六十外又一变,则散漫颓唐,无复筋骨,老可悲也。册中一脂一墨一赭一青绿,皆欲飞去不可攀留,世之爱复堂者,存其少作壮年笔,而焚其衰笔、赝笔,则复堂之真精神,真面目,千古常新矣!”此跋题在四川省博物馆藏《李鱓花卉册》中。该册纸本,设色,纵25厘米,横35厘米,全册共八开,分别画白菜、萝卜、芋头、茭白、萱草、瞿麦、当归、雅石、老松、僧鞋菊、月季花和墨竹。除第三开外,每开均有李鱓的自题,册后有郑板桥题记。全画笔法纵横恣肆,不拘成法,设色艳而不俗,为晚年代表作。从其画风、题款、印章看,应是李鱓的真迹无疑,故郑板桥的题记是非常可靠的。上述李鱓书画笔法的这些特点和变化,是我们鉴定李氏书画真伪的主要依据。而作伪者缺少这些学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伪之画,不是笔法不对路就是作品早、中、晚不同时期的错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