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慈禧御笔赐“寿”
“寿”字的形成,可谓形体多变、源远流长,早在殷商甲骨卜辞及商周钟鼎文中,即屡见不鲜。其结构、造型之俊美,令人叹为观止。
在浩瀚的汉字系统里,单体异形最多、辨识率最高的,莫过于寿字了。有人称它为“汉字的最大家族”。古人有集“百寿”为图者,后人有集“千寿”为屏者,今人有集“万寿”为谱者,可见寿字之魅力及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中,寿字是一个美好的、雅俗共赏的象征吉兆之字,久已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祥端;上自帝王贵戚,下至庶民布衣,祈寿无涯,泛用无忌。
慈禧御笔赐“寿”
历代皇帝对寿字钟爱有加,如庆寿、祝寿、赐寿、祈愿天赐“万寿无疆”,进而利用寿字奖赐有功大臣,以示恩宠和殊荣。至清代,皇帝御笔赐“寿”,已成祖制,并有严格规定。据史料记载,内外臣僚除内廷供奉之南、上两斋及内务府外,“非官二品不得赐福字,非年至五十不得赐寿字”。
慈禧是个“警敏饶机智”的人,入宫得势后,常伴君批折、练习书法;除临摹法帖外,喜作擘窠大字,尤喜用内库腊笺书写福寿等字。同治四年(1865)腊月,曾破例赏赐帝师翁同龢御笔“福”、“寿”字各一幅,当时她才不过30岁。而后,书写“福”、“寿”不但为其一大爱好,而且也成为用以赏赐臣工的一种文字手段,历年不断,书写功力渐厚,“岁多至数百幅”。最集中者是在腊月二十四这天,濡墨挥笔,大书“福”、“寿”吉字,专赐“京外王大臣”;纸色有红、黄、淡绿之别。
当年慈禧的御前女官裕容龄在《清宫锁记》中曾回忆:慈禧平常很喜欢写字,因年纪大了,所以只写大字。农历三月间,天气渐暖,在中南海闲暇无事,每天写字消遣。她最爱写大个“福”、“寿”字;把写的这些字都收起来,预备赏给王公大臣。慈禧写字时,在大殿当中摆一张桌子,太监们先把墨研好,两旁侍有捧笔砚者。慈禧身材不高,有时写一个中堂大寿字,够不着,便站在脚凳上。女官和太监在旁小心看护,唯恐她摔下来。看她写字的情形是很吃力的,可是高兴的时候,一天可写七八张。
据徐珂《清稗类钞》所记:孝钦每作字画赐群臣,一落笔,辄曰“坏了坏了”;众太监必交口称颂,后喜,始成篇幅;否则碎之矣。也算一段奇趣了。
一位藏友收藏的这幅传世楷书寿字大中堂(见下图),写在一张内库淡黄飞金笺上。“寿”字呈长方形(寓长寿意)。字径约高四尺、宽二尺,填满幅面。字体结构布局规整,书法端庄大气,乃其所书寿字中成熟之作。字之顶端钤朱文大玺“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右侧直书“慈禧皇太后御笔”一行(光绪帝御书)。左上楷书题:“赐内大臣阅兵大臣宗人府右宗人管理圆明园八旗包衣五旗官兵并鸟枪营事务管宴大臣管理镶红旗满洲都统事务。”左下又题封号记名“多罗顺承郡王臣纳勒赫”。上隔水另有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篆书“月圆人寿”四字并题款钤印,为慈禧赐“寿”中所少见。
纳勒赫为何许人,竟在寿辰日得到太后的御笔恩赐呢?原来慈禧的父亲惠征生有二女三子,长女即慈禧;次子桂祥。桂祥的长女是光绪帝的皇后隆裕,三女即为顺承郡王纳勒赫的福晋。因有这样的深层关系,故纳勒赫得身受数职,委以重任,并获恩赏御笔“寿”字之荣。皇皇百年寿字大轴,保存至今,使我们一睹“老佛爷”当年的手泽巨制,殊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