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罗聘《钟馗醉酒图》轴
罗聘(1733—1799),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祖籍安徽歙县,后迁居扬州。罗聘一生布衣,长年漂泊,卖画为生,曾三赴京师,因画《鬼趣图》而轰动当时文坛,有《朱草诗林》、《香叶草堂集》等著作流传后世。罗聘为“扬州八怪”中年龄最小的一个,25岁时随金农学画,为金农的入室弟子。金农对罗聘十分器重,说他画画“初仿江路野梅,继又学予人物番马、奇树窠石。笔端聪明,无毫末之舛焉”。罗聘很快学得其师技艺,画毕常请金农题咏署名,以至于被人们当作金农原作而争相购买。流传至今的金农作品中,就有不少出自罗聘的手笔。他擅画人物、佛像、花卉、山水各科,尤以画鬼和梅花著称。其中佛像画《观音梅花图》轴、《荔枝图》轴等多幅作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等处。
罗聘此幅《钟馗醉酒图》轴绢本设色,纵130厘米,横50厘米,现收藏于武汉博物馆。
钟馗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赐福镇宅圣君”,唐初长安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据唐卢肇《唐逸史》载,开元年间,唐明皇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明皇惊问,鬼自称终南山钟馗,生前曾应试武举未中,死后决心清灭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即命画工吴道子按梦中所见绘成画像,并题:“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有司奉旨,将吴道子所绘《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广颁天下,岁时节日悬挂以驱除邪魔。清康熙年间,蒲松龄写出表现鬼怪狐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乾隆年间刊刻行世,对罗聘影响较大。后罗聘创作出多幅以鬼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钟馗醉酒图》设色古雅,作品轻松活泼,人物衣饰线条简洁古朴,秀逸出尘,以鬼喻人,暗含对所处时代现实的不满与讽刺。人物表情生动传神,古韵盎然,反映了罗聘人物画构思奇特、风格简朴、笔墨娴熟的绘画风格。画中动、静兼有,无声胜似有声,物象简约。树干直立,枝节弯曲,绿叶苍翠;树旁淡画几支硕大的芭蕉阔叶,自然舒展,叶脉分明。钟馗醉坐于石上,背靠大树,长须轻拂,裸臂提足,垂眉闭目酣然沉睡,好似老僧入定一般。几丛小草点缀石边,一旁的几个小鬼或瞪视酒罐,或窥视钟馗的可掬睡态,或黯然离去,神态大胆、畏惧兼有,表情复杂,栩栩如生,令画面情趣渐生。纵观整幅作品,一草一木和一众人物,还有静谧中酝酿的那种宁静致远的环境,无不展示出天地之间的一种自然和谐之趣。画面左下钤“罗”、“聘”朱文二印。
画幅上部一同装裱的,是清代文人蒋士铨惜别罗聘时的赠诗。蒋士铨(1725—1785),江西铅山人,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非常有影响的诗人和戏曲家,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著有《忠雅堂集》四十三卷。蒋士铨经过扬州,与罗聘交往,诗、画酬和,志趣相投,结下情谊。蒋士铨曾请罗聘画帐檐,罗聘夫妻子女合作,翌日即成,蒋赋诗致谢,诗中有“云是一家仙人墨”之句。这幅画轴上的诗句结尾的“一语赠君南浦上,但逢诸幻不宜真”,既道出了罗聘与蒋士铨的真挚友情,也提出对传说中的钟馗驱鬼一事“不宜当真”。诗中“南浦”一词代指送别之地,典出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中也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画幅开头处有蒋士铨行书所题道别罗聘诗二首。诗后款识:“两峰先生相於一载遽买归棹黯然销魂卒成二首志别。”尾具:“士铨拜手。”钤白文“铅山士铨”、朱文“定用”二印。蒋士铨虽以诗歌、戏曲名世,但其书法也很有特色,留下许多对联、扇面、尺牍、诗笺。这幅画轴上的书法宛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疏朗之间收放自如,与罗聘的绘画相连,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令观者赏心悦目,怡然陶醉于一种书、画交相辉映的和谐氛围之中,亦管窥到一种弥漫在诗句中的深情厚谊,泛起几许怀古的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