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金陵八大家之一龚贤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岂贤,号半亩,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清凉山。“金陵八家”之首。出生于苏州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随家迁居南京。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13岁习画,21岁左右在奉淮河畔参加了复社的活动,其时正值明崇祯末年,复社成员在这里结社赋诗,讲学论艺,挽救民族的危机。由于他正直不阿的人品,以及在诗,书,画上的成就,龚贤已在南京士大夫中显露头角。
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龚贤怀着慷慨悲愤的心情,随复社成员离开了南京。在长达20年的漂泊生涯中,他顽强地学习绘画艺术,还写了大量深沉悲壮的诗歌,倾吐民族志士的一腔忠言。清顺治二年(1664)前后,龚贤的妻子及其他亲人相继有8人去世,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龚贤再次返回南京居住,已年届五十,战乱洗劫后的家乡呈现出一幅惨景。国破家亡,他举起悲愤的笔写下了《登眺伤心处》一诗:“登眺伤心处,台城与石城。雄关迷虎踞,破寺入鸡鸣。一夕金笳引,天边秋草生。橐驼为何物,驱入汉家营!”
龚贤的艺术造诣居金陵八家之首,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都从他的画法中得到了启迪。代表作有:《深山飞瀑图》、《急峡风帆图》、《木叶丹黄图》、《重山烟树图》、《溪山人家图》、《云林西园图》等,其著作为:《画诀》、《香草堂集》、《柴丈人画稿》等。
龚贤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 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 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 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 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 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 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 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 逸的积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 有古意的创作格法。作品多写金 陵山水,长于用墨。
《隔江山色图》 清·龚贤
龚贤喜用老辣朴拙的笔触, 沉着稳重,秃笔与尖笔兼用。 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屋、 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 龚贤用笔,主张“欲秀而老”。 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 畅有变化。画家程正揆在赠龚 贤的诗中道:“铁干银钩老笔翻, 力能从简意能繁”。这句话,很 好地点出了龚贤在用笔上的特 点和成就。
清 龚贤 木叶丹黄图 上海博物馆藏
他提出笔法、墨气、丘壑、 气韵作为画家四要,主张作画要 中锋用笔,并且要古、健、老、苍, 才能避免刻、结、板之病,颇为 精辟。
龚贤用墨,以层层积墨见 长,虽不用泼墨,实具有泼墨 烟润淋漓的效果,颇有宋人的 用墨特点。其画,山石树木中 锋用笔,苍劲古厚,并用积墨 法作反复皴擦积染,多至十几层,墨色极为浓重,但仍有深浅、浓 淡、明暗等细微变化。山石树木往往 浑融一体,仅在阳面或轮廓边缘处留 出些许高光和坚实的轮廓,效果强 烈,具有浑厚、苍秀、沉郁的独特风 格,成功地表现了江南山水茂密、滋 润、幽深的特征。龚贤作画最善用墨, 主张墨气要厚、润。他发展了积墨画 法,龚贤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种苍润的 境界。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 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 厚的墨韵,使画面极具湿润厚重之 感。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 重的山水景色,同时也使龚贤的绘画 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龚贤的 画法分两类,世称“墨龚”和“白龚”。
龚贤 夏山过雨图 纸本墨笔 纵141.8厘米横57.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他善用黑白对比的技法,前者浓 密苍茫,后者简淡雅洁。他在《半千 课徒画说》中称:“非黑,无以显其白; 非白,无以利其黑。”又如《平远小景》 图(册页,纸本水墨)中所画的房屋, 简洁明丽,在周围笔墨的映衬下,洁 白的屋墙似乎透出光亮,此处即用黑 白对比的技法。
清 龚贤 云岭残曛图 (日)私人藏
龚贤的山水画,非常重视构图。 他的画视野开阔,气象万千。他的“三 远”构图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出 神入化。他往往提高视线的角度,“平 远”构图多采取俯视角度,这样视野 开阔,平淡中倍增缥缈的感觉。尺幅 之中,山河无尽。
作“高远”构图,也是如此。先俯视, 尔后眼光往上作仰视,真有下揽深谷、 上突危峰的气概。他十分注重上下的 位置。他的山水画一般很“满”,但 “满”而不塞,常常用云带、流水作为 空白透气。从整个画面来说,很有气 韵。这才是龚贤的笔、墨、丘壑浑然 一体的韵,从而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 山水画。他是当之无愧的“金陵画派” 的首领。
清 龚贤 山家黄叶图 旅顺博物馆藏
清 龚贤 云山结楼图 广州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