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十七帖》 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字逸少。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他一生曾任秘书郎、参军、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十七帖》 局部
本文是书画艺术网给读者介绍的王羲之传世神作——《十七帖》。这也是当今学习书法中草书的最好的范本法帖。那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与学习吧!
王羲之《十七帖》 局部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开篇 而得名。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 (347-361年)长达14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十七帖》的谋篇布局具有典型意义,其集字成行的方法不是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单字姿态的斜正搭配、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达到气脉贯通。比如此帖 第一行,“十七”两字笔画厚重, 给整个作品确立了基调。其它字或正或侧,如“郗”字作侧势, “司”字又变为端正,“马”字倾斜, “未”字又复归端正,最后的“去” 字又变为斜势。因此,整行看上去虽然字字独立,却又笔势相承。 此外,还通过字形宽窄的变化以及上字的收笔与下字的起笔形断意连等方法,塑造出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效果,从而避免了左缠右绕之病。
王羲之《十七帖》 局部
此帖行行分明,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 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综观全篇,绝无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呈现出冲和典雅、 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艺术风格。 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诚哉斯言。
王羲之《十七帖》 局部
此帖原墨迹早佚,现传世的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此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 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 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王羲之《十七帖》 局部
王羲之的成就,是在汉代隶书、行书、楷书正在发展演进的时刻,一举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书法范式——草书。当然,王羲之的楷书、 行书也有相当的成就。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家虽然也刻意求新,不论是唐人的法度还是宋人的个性张扬, 都缺乏王羲之书法中的“自然”情 致。正因为王羲之书法的艺术境界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姿态丰富, 但不过分张扬;气息冲和,却不故作姿态;法度井然,但不作茧自缚。 所以,王羲之的书法有极高的审美 境界。后世尊其为“书圣”,恐怕 就是这个道理。
王羲之《十七帖》 局部
唐宋以来,此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 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 书圣教序》。
王羲之《十七帖》 局部
更多精彩的书画内容,更多的书画人物介绍 请关注:书画艺术网 也可以搜索“书画艺术网”有意外的收获的哦。
王羲之《十七帖》 局部
书画艺术网 您身边的字画专家 欢迎互动 欢迎投稿,欢迎加入书画人物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