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送教”之后的思考
飞在白云之巅,想着要去革命老区陕西耀州送教,心里不免有些忐忑,见面的会是怎样的孩子,怎样的美术老师呢? 到了耀州,我直奔第二天要上课的教室,是个高一年级的教室,还算大,可要容纳20多个孩子,50多名听课教师,还要留出展示学生当堂作品的空间,就显得拥挤了。在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布置完上课的场地之后,才觉心安。
“送教”之后的思考
■孙纪君(杭州市余杭蔚澜学校)
送教给孩子们
上午第一堂课,给孩子们上国画课“国色天香”。
“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走进铜川牡丹园,去体验彩墨牡丹的创意表现。”
“孙老师,这朵牡丹花花瓣的红色从浓到淡,怎么画?”
我与耀州区北街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在牡丹园里寻找“百花王”美在哪里,与历代牡丹名家对话,采取二次作业的方式,递进学习牡丹的彩墨画法。课尾,让学生们互评各自笔下的彩墨牡丹。
一个小时的国画长课,经历了主题情境创设,牡丹名作欣赏,彩墨技法探微,二次作业创作、游园作品点评等环节,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创作。
乡村学校的学生少了固有绘画思维的习气,呈现出天真烂漫的气息,在课堂上对国画技法剖析展示环节听得分外认真,惊喜的眼神令人难忘。但从课堂的发言情况来看,乡村学生对审美的语言表达是欠缺的,他们平时很少有这样的深度学习,尤其是对作品的赏析、点评,很少能用美术语言表达出来。
课后,一个小男孩羞涩地向我要当堂示范的牡丹作品,我郑重地落款盖章相赠。小男孩那张由衷欣喜的笑脸,深深印在了我的脑中,或许一粒美育的种子就瞬间播下了吧。
送教给当地美术老师
我面对的是一支专职率只有10%的小学美术教师队伍。一位老教师对我说,新来的美术教师调走了,她是上学期才兼课美术的。我知道,只有燃起他们对美术的热情,才会愿意聆听我的讲座。
于是,我从自己任教美术教师25年来的六个关键事件讲起,在场的老师们忽然发现面前这个中年男人身上有着许多美育故事,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当我讲到当地历史上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树丛间竟藏着的落款“范宽”两字,又真的从带去的高清版《溪山行旅图》印刷件中找到了“范宽”两字时,他们惊呼起来。我知道讲座接地气了。
我依次端出了四道菜:《小学美术作品范例“童本化”的课程创生》、《基于核心素养的“国画+”主题教学探索》、《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三法”》、《源于教材的国画传统彩墨技法拓展》,这些源于亲身经历的美术创意活动教案素材把老师们吸引住了。
老师们的说教课
“北宋范宽当时创作《溪山行旅图》的实景就在咱们照金红军小学附近,是学生‘水墨风景画’创作学习极好的美术教学资源。”
“咱们家乡耀州窑瓷器上的牡丹图案,是一种经过概括后的适合纹样,虽简单,但蕴含着美的纹样骨架,你能发现吗?”
老师们的精彩说课,展示了这两天研修培训的成果。最可贵的是每个说课老师结束后的互动点评,在我的穿针引线,不断激发和挖掘下,老师们变得非常愿意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关于乡村美术教育的些许思考
培训是短暂的,我们要为美术培训的效益“保温”。乡村美育要做“星火计划”。为培训“保温”,最理想就是培育火种,点亮星火,健全当地美术教师自身的“造血功能”。此次培训中冒出来的几个美术优秀学员,就是“火种”。我们向当地教育局建议在学期初的校长会上颁发优秀学员证书,让优秀学员代表现场畅谈培训的心得体会,典型引路,榜样就在身边。再积极鼓励这些老师参加区、市、省乃至全国的比赛,让他们脱颖而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名师工作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乡村美育要因地制宜。一是培训内容融合乡土文化,如本次暑期培训就把耀州乡土文化(红色革命根据地、秦腔、耀州窑、丹霞地貌等)融在课堂中,把耀州家乡“一圣四杰”(药王孙思邈、画家范宽、书法家柳公权、哲学家傅玄、史学家令狐德棻)的名人资源融在课堂中,让孩子们浸润在更好的美术教育中。二是要关注留守儿童。我们送教的学生对象主体就应该是留守儿童,我们要到偏远农村的文化礼堂去,到革命老区的乡村少年宫去。一位美术教师在说课中讲到了她在乡村少年宫教学的经历,一节国画课《妙笔生花》的教学过程和作业要求是分年级要求的,像是一堂复式课。这样的培训才会到达教育的“神经末梢”。而我,愿意成为一根小小的火柴,去擦亮乡村美育的点点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