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艺术赏析:漫说继承传统

时间:2021-11-20 07:45:18 来源:

漫说继承传统

文艺创作谈的最多的话题之一是继承与创新,这里的继承一定是对过往的继承,通俗一点说就是对传统的继承。当然这个传统不仅指中国的传统它也包括世界一切的传统。其实,不仅如何继承与创新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就是单单的这个传统就极为复杂、丰富,如果不搞清楚传统这个概念,特别是它的内容、演变规律,那是很难做到真正的继承,更奢谈创新了。这里,笔者就以书法艺术为例,谈谈传统以及应该继承什么样的传统。

继承什么样的传统

所谓传统是指历史遗存下来的物质和精神产物的总和,有先进的传统和落后的传统。当然,我们所继承的传统一定是先进的而且往往是最经典、最优秀的,即便如此,这个传统也是非常复杂、丰富的。就拿书法艺术为例,有延续了近1500年的二王帖派书法传统,有在它之前的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两汉隶书简牍帛书传统,有南北朝碑刻传统,也有清代初期兴起的碑派传统,更有清代末期民国时期的碑帖结合的传统,这些传统不仅书体多样、形式异彩纷呈,而且还蕴含着极为深厚、多样的艺术精神。如此丰富、复杂、多元的书法传统,理论上来说都是可以继承的。但是,这个庞大的传统是有主次之分的,如果分不清主次虽然继承了,即便是最优秀的、最经典的传统,你花再大的力气去继承也是很难产生经典之作的,更难比肩于古人。例如:二王帖派传统,如果你还是按照古人的取法、风格、美学等范畴去继承、创作,我想肯定很难产生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同样,如果还是按照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碑派书家的创作理念和方法继承碑派传统,也肯定不可能开宗立派,取得更大的历史成就。因为前者已经创造过辉煌并逐渐衰退过,后者也被书法历史所证明有矫枉过正之疾,所以,这两条路已经很难走出困境,必须走第三条路。

清 傅山 行书轴(资料图片 选自“浙博馆藏明清书法展”)

没有帖派书法的式微就没有碑派书法的兴起,没有碑派的局限就不会有到晚清对碑派书法的反思,从而走向碑帖融合之路,有碑帖结合之路才出现了像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于右任、林散之等这样的书画大家。

因此,清末民初书坛对碑派的反思和向帖派的回归,走碑帖结合之路正是当代书法传统继承的核心,当然今天的碑帖结合概念和内涵已不同于百年前,其形式和内涵更为丰富、深厚,这一传统才是我们书法真正需要接续的核心传统,在这个核心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继承和创作才有可能创造出时代的经典,才有可能比肩于历史上的艺术高峰。

当代书法继承的核心

那么其理由在哪里?我们觉得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帖派书法的式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书法作为艺术其语言的贫乏与枯竭,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和新的内容上的融入。在技法上唐代的几乎做到极致,不仅在楷书上,草书也是如此;宋代文人书法占主角,强调书写之意趣,突破了书法以法为重心的藩篱,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精神;明代在用笔上的率意,过于强调恣肆、放纵,虽然在形式上更加开张和旷达,但缺少蕴藉和内涵,终于将帖派书法走向了衰败。

(二)碑派书法,是在更大的情况下对帖派书法在形式上的矫正,是纠正结构过工正、线条过于孱弱的弊端,但忽略了刚与柔、流与涩的辩证关系,甚至碑学的提出具有政治的目的而不是艺术的主张。因此,在最能表达艺术感受的行草书上碑学显得力不从心,毫无建树,到了清代晚期,那些碑派书家不得不转向帖派,补碑派之不足。

(三)碑帖融合的中断。中国书法历史的演变、繁荣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但是也会受到社会发展、变迁的影响,使其改变发展方向甚至中断,清末民初碑帖融合之路就是被历史的演进而中断。帝制的覆灭、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不仅书坛无力整理、检讨旧故,在某个阶段书法的存在都成为了问题。改革开放后期,书法艺术开始复苏、繁荣、发展,经过近四十年“书法热”的准备,以及当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才有可能探讨如此深刻、严谨、细致的问题。

民国晚期碑帖结合的书法创作思想和方法,其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结合了帖派和碑派的形式,还在于在技术上的难度和审美层次的深度。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方笔、圆笔、颤笔的运用,而是在宋代建立的金石学的基础上,从理念和形式对1500年二王帖派书法传统的突破。

新突破的表现

一是将帖派书法的二维平面的书写流畅之美,融入金石之气追求三维的立体之美。是将向四周的运动的同时,有意识地向纸里穿透,产生向四周延展的立体线条和结构,不仅在技法上增加了难度,也在审美意味上增加了深度和厚度。

二是在帖派流美书法形式的基础上,表现出碑版、金石的斧凿侵蚀之美,以及岁月在这些遗存上所赋予的时间古雅之美。这种美是书法特有的艺术形式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精神的激活,从而建立了有别于阳刚和阴柔自然之美之外的独特的古雅之美。

三是碑帖结合之路,在保留帖派书法的韵律、法度、书意,以及碑学的刚健、质朴之美的同时,转向了古雅、厚重、沉雄之美,这不仅在于挖掘了原始之美与人工之美,更在于这种审美思想和华夏文化的向内、尚古、质朴之大美追求的契合。文、艺向通相融,才能生发出伟大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形式。

如此丰富的书法内涵,在以往的帖派或碑派书法中是很难容纳的,是对传统书法的推进,这种内容的增加不仅在技术上是全新的,其难度也是超过传统的。特别是其理念、审美思想以及表现形式与中华最深厚、最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因此,当代书法只有沿着这个传统的脉络继承,才有可能创作出比肩古人或超越传统的代表这个时代的经典之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