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一双绣花鞋成就大产业
是谁穿走我的绣花鞋:绣了鸳鸯和蝴蝶,绣了梅枝登喜鹊,绣了春花与秋月,绣了岁时和誓约,阴晴圆缺年复年,情丝染绿了田野,心系天涯问东风,是谁穿走我的绣花鞋?”这首小诗由著名作家王旭烽女士改编而成。曾经红极一时大家都穿的绣花鞋,在一度沉寂后,现又变成了时尚的选择,不仅平时穿,有些地方,女儿出嫁时,妈妈还会准备两双绣着龙凤图案的拖鞋,作为嫁妆。
陈爱华 绣花鞋
在浙江桐庐的合村乡,绣花鞋不仅是鞋,更成就了一个产业。据说,前些年还有老人回忆光绪年间的绣花盛况,那时的合村女子,谁不会做绣花鞋!出嫁后的妇女,无论串门、看戏,谁手里不捏着一只鞋底!合村绣花鞋手工制作工艺起源于唐朝宝应年间,历史悠久,根植于民间。一直以来,很多地方都保留有新娘出嫁将绣鞋作为嫁妆的习俗。谈及合村绣花鞋,则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相传当年合村本地有一位女子因为夫君血洒疆场从此孤身一人,虽然自己的爱情没有得到圆满,但她还是希望天下的情侣可以终成眷属。一手好针线活从此专给他人作绣鞋寄托祝福和未了的心愿。
2005年,“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被列入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绣花鞋制作发展一度中断,仅存以蓝色、墨色为主的手工布鞋。上世纪8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布鞋无人问津,被皮鞋、旅游鞋所代替。1998年后,我国手工艺术重新兴起,合村的传统制作绣花鞋工艺又在民间艺人毛文永等人的牵头下开始恢复,并办起了手工(绣花)布鞋厂;2009年7月,合村乡文化站建立了“合村乡绣花鞋开发研究中心”。为进一步挖掘保护绣花鞋,乡政府投入1200余万元建造绣花鞋非遗场馆。
小小鞋子 大大能量
如今,绣花鞋早已不同以往,它附加了工艺学、美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内涵,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也慢慢得到体现。传统的绣花鞋制作将近90多道繁复的工序,主要有设计、制底、制帮、刺绣、绱鞋、定型六大工序,要求制作者具备极大的耐心,一定的绘画和剪纸功底,同时能掌握刺绣技艺,并且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合村绣花鞋工艺手法,包含了女红般般“武艺”,融合了工艺学、美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出生于1947年的陈爱华,是合村乡合村绣花鞋省级非遗传承人。虽然绣花鞋是女红之作,但在合村偏偏是个男人挑起了头。以前经济条件不宽裕,家家户户在平日里都会制作布鞋以补贴家用。在农村比较讲究学一门手艺好用来维持生计。在家里,妇女制鞋的时候往往丈夫也会一起动手帮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男子做鞋的习俗。陈爱华并不是鞋匠出身,他自幼喜欢扎花灯、画画等手工艺术。从16岁开始,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开始学习制作手工布鞋与绣花鞋。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已经基本掌握了合村绣花鞋的制作技艺,创作作品颇为丰硕。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展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别看他是一个大男人,手上的活可细着呢。剪鞋底是在由20层棉布纳制而成的鞋底布上剪出所需尺寸的底样,再用宣麻线在鞋底缝制;制鞋帮是和刺绣图案有着密切关系的,陈爱华会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图案,想象绣好的花样在鞋帮上体现出的效果。同样,在制好的鞋帮上绘图时,也会按照实际情况或一时灵感,作出某些调整;还有就是绣鞋垫,用白布糊贴后裁剪成鞋垫,在上面刺绣后再固定到鞋中。绣鞋中最重要、要求最高的工序自然是鞋面的刺绣,从小受母亲影响,又在几位杭绣大师帮助启发下,他总能设计出新图案,在小小的鞋面和鞋垫这有限的空间中力求创新。
麻根英是合村乡支援村人,杭州市民间工艺师,合村绣花鞋女代表之一,同时也是合村绣花鞋市级非遗传承人。麻根英高中毕业,就参加了在杭州开办的服装设计培训班,她做过裁缝,当过幼儿园老师,因为一项从小耳濡目染、母亲姐妹都擅长的技能——做绣花鞋,回到家乡后,受到合村老布鞋技艺的启发,慢慢开始学习绣花鞋的制作,并传承了当地老一辈人的传统刺绣风格,从农村妇女中脱颖而出。又因为她勤劳肯钻研、胆大思想新,一双农村绣花鞋,在她手中开出了古今不一样的花朵。凭借对绣花鞋的热爱,2008年她主动申请加入合村绣花鞋开发研究中心。在不断努力下,她的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展会,并有幸荣获了多项荣誉。在任职期间,她经常免费组织开办绣花鞋制作技艺培训班。
1944年出生的毛文永,作为当地的老鞋匠,他积极参与合村绣花鞋的传承保护与宣传推广活动;在麻根英的学生中,有个还在上小学的男生手很巧,自己也喜欢绣,大人反对,他就每个周六偷偷跑去麻根英家里学,绣工比女孩子还好;而陈爱华的孙女陈欣宇,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之下,也成为了制作绣花鞋的小能手。
绣花鞋传承保护正是由于非遗薪传、代代相授才有了生命力。合村乡被评为杭州市民间艺术(绣花鞋)之乡、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绣花鞋)之乡。如今,绣花鞋制作已成为合村一项文化产业,合村乡也成为省内乃至全国绣花鞋制作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