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中国书画:青铜时代的越人魂

时间:2021-11-21 11:45:19 来源:

青铜时代的越人魂

先秦时期的浙江属于古越人居住的地区,它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晚于中原,并且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显著影响。

虽然与中原相比,越地出土的青铜重器数量并不多,但在形制与纹饰方面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当中原开始呈现中央帝国的显赫时,越地在经历良渚文化的辉煌后进入一个低迷的时段。在中土君子眼里,这里只是一个荒蛮偏僻边远的东南小国。然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人以朴质彪悍、勇敢坚毅的个性,务实求真勇于拼搏的精神,忍辱负重,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发展生产,迅速崛起,从困顿中走向强盛。那么,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青铜龙纹盘是1984年温岭当地村民无意间发现的。铜盘的出土在当时引起了多方关注。青铜盘出现于商代早期,流行于商代晚期。这件青铜盘因为体型硕大,纹饰丰富,被称为“盘王”。商代青铜盘上装饰纹样的特色之一是浮雕蟠龙纹,但是像这件蟠龙盘这样将蟠龙柱式立雕,突出器表的比较罕见。商周时期,宴饮祭祀时,行沃盥之礼,以盘和匜组合使用,用匜浇水洗手,其作用相当于后世的瓢,而盘是承接弃水用的。这件青铜龙盘体型巨大,可能已经不是实用器,而是用以祭祀的礼器。由于铜盘被发现时,并没有其他器物共同出土,因此这件铜盘的身份至今仍是一个谜。

汉代时鸠杖是授予老者的“尊老杖”,而早于汉代的鸠杖是否有尊老的含义尚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代表着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件绍兴漓渚镇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杖,因为杖首顶端立一只鸠鸟,被称为“鸠杖”。它呈现重要的意义是:清晰地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古越人的形象。我们仔细看杖底端跪坐的人像,双目圆睁,额前是整齐的头发,脑后笼成小小的椎髻,横穿一笄,双手扶膝,全身上下布满各种形状的纹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断发文身”的古越人。

何为断发文身?古越人生活在湿热的湖沼河网间,为了便于在潮湿多水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他们将额前及两鬓的头发剪短,这明显不同于中原人束发戴冠的风俗。不仅如此,古越人还要在全身上下绘满各种纹饰,这么做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或是出于巫术的要求,或是出于图腾的崇拜。《汉书》上的记载则认为越人近水而居,在全身绘上龙蛇之形的图案,可以规避水中蛇虫之害。

青铜鸠杖 春秋(前770-前476年)

“断发文身”是古越民族的典型形象。这一形象在史书中常常出现,最有趣的是《庄子·逍遥游》中的一个小故事,说宋国商人带着华丽的衣帽来到越地贩卖,然而看到越人的形象,商人才发现这些豪华服饰毫无用武之地。我们前几年看过的电视剧《芈月传》中也曾出现过越人断发文身的形象。这件鸠杖上断发文身的越人,或许正是当时宋国商人看到的形象吧。

“卧薪尝胆”一词,说的是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领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兵败投降。后来勾践表示顺从吴王,得到信任,3年后得到释放回国。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铸剑工艺非常发达。越地水网纵横,步兵和水兵是越国军队的主要兵种,青铜剑成为战场上最重要的武器。

一把越王者旨於睗剑,于1995年发现于香港市肆,当年10月,浙江省博物馆在上海博物馆的协助下,由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出资106万元人民币,从香港购回流失在外的宝剑,成为浙博的镇馆之宝。

越王勾践之子者旨於睗,公元前464年至公元前459年在位。在位时间虽然不长,铸剑师却为他精铸了一批兵器,仅青铜剑目前就有多把发现,而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这一柄越王者旨於睗剑。最初在香港为浙江省博物馆购下这把剑的前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认为“在已发现的千件古剑中,难能有一件与之相匹”,此剑“与越王句践剑,可并列为越剑之双绝,为国家之重宝”。

除此之外,展览还展示了出土于湖北荆州的4柄越剑,其中3柄有铭文,明确可知剑的主人分别是越王者旨於睗、越王州勾和越王不光。州勾是勾践的曾孙,在位长达36年,武功显赫。不光是州勾之子,不光在位时越国的国力逐渐衰落。剑的不同部位的不同金属配比不在今天分享的范围之内,但,铭文错金,剑首同心圆铸造,剑格绿松石镶嵌与菱形暗格纹等技艺,体现着越国高水平的铸造技术。越剑的出土地很少在越地范围内,反倒多见于湖北、安徽等地。学者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越剑出土在楚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越楚联盟的出现。这些宝剑中,一部分可能是两国相互示好时的馈赠品,另一部分可能是两国战争中的战利品。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今天,这些剑中珍品重回故地,恩怨散去,刀剑归隐,徒留下冷峻的光泽让人遐想。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