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鉴藏赏析:真伪鉴定与书画史研究

时间:2021-11-29 11:45:17 来源:

真伪鉴定与书画史研究

年逾古稀的国际知名艺术史学者、中国古书画鉴定权威傅申先生受聘担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并于浙江大学艺术系开启了历时45天的“中国书画鉴定与艺术史”系列讲座,其后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傅申先生受邀在海内外巡回演讲30余次,在艺术圈内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 编:田洪 颜晓军 徐凯凯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虽然傅申先生的多场演讲有视频记录并已对外发布,但依然无法满足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和浙江大学出版社遴选了傅申先生最为重要的十二场讲座,根据现场演讲录音汇编整理为《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一书以飨读者。

傅申先生真伪鉴定与书画史研究兼善,全书收录的十二讲既论述了传唐怀素《自叙帖》、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乾隆《御笔盘山图》等传世书画作品的真伪辨别问题,又探讨了书画船、乾隆在书画鉴藏史上的丰收年等鲜有人关注的独特艺术现象。

书画作品的鉴定是艺术史研究的基础和重点。然而,这项工作是鉴定界所公认的高难领域。傅申先生认为,判定一幅书画作品是假的相对容易,但进一步指出作伪的年代、伪作的作者则是极为困难的,断定一幅作品是真迹的难度也很大。这些鉴定工作往往需要多方求证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傅申先生做书画鉴定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方法。通过本书前两讲的介绍,普通读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书画鉴定的要领及基本方法。

在书画鉴定领域,傅申先生“鉴目之准、学问之深、见解之独到”向来为业界所称道。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傅申先生有着扎实的美术史研究基础,其治学受“实证主义”学术体系影响,既以书画实物为本,又结合中西方艺术史论和艺术鉴赏方法,讲求逻辑思维和真凭实据;二是傅申先生长期浸淫于海内外美术馆、博物馆,遍览古今书画珍品,培养了深厚的“目鉴”能力;三是傅申先生自身也进行书画创作,这些实践经验对于分辨书画作品的难易与优劣帮助很大,避免了很多错误和误判。在本书的三至六讲中,编者汇总了傅申在书画鉴定方面取得的成就。以近年来极具争议的《砥柱铭》为例,傅申先生首先介绍了确凿为黄庭坚真迹无疑的基准作品,继而分析了《砥柱铭》的各个版本,深入比较了《砥柱铭》墨迹本和其他黄庭坚基准作品的剪字,据此判断该帖是否吻合黄庭坚的书写特征和用笔习惯。针对该帖的俗体字和病笔,傅申先生也根据自己的研究一一做出解释。最后,傅申考证了该帖的鉴藏印以及题跋,结合上述分析,通过层层举例,证明其为真迹无疑,并将此帖定位为黄庭坚书风转变初期的重要作品。对于从事书画鉴藏工作的相关人员及私人藏家而言,本书的三至六讲为书画作品的真伪鉴定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研究范式。

除了对书画作品的鉴定外,本书还包含傅申先生对书画史的研究与思考。傅申先生认为,针对有名的作品多数已被研究过这一现象,年轻学者可以从文化史、美术史等多个维度去进行考虑,开拓思路,做不同方面的探究。本书的七至十一讲不乏此类研究典范:作为晚明著名的书画家、鉴赏家和史论家,董其昌的书画作品及书画理论早已为学界所熟知并进行了深入研究。第八讲中,傅申先生在研究董其昌的过程中并未循规蹈矩,其在发现董氏诸多作品皆是在船上完成之后,便转而从书画作品的创作与鉴赏情境这一视角入手,结合书画作品图像及文献资料,提出了“书画船——中国文人的‘流动画室’”这一从未有学者探讨过的命题,最终得出文人书画船这一传统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画中“水上山水”风格形成的结论。在第九讲中,傅申先生注意到诸多乾隆的题识上都落款“丙寅”的年号,于是其考察了那一年的国家面貌以及乾隆在当年的收藏与鉴赏活动,指出乾隆皇帝的收藏与鉴赏活动不仅停留在对珍品原作上的精心题跋与作画,而且还亲自临摹、创作,与周围的画师、文臣一同欣赏。

《傅申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一书不仅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还涵盖了深入的个案研究。其所面对的读者对象并非单一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全书的功能和价值,编者插入了大量作品图片,以便于读者观察和思考。

艺术史是面向未来的学科,其需要利用视觉与图像来研究艺术、文化以及一些更为普遍的社会历史问题。相信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推动艺术史学科研究的拓展与深入。艺术史的发展还有无限可能,让我们拭目以待。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