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今天,西北书画艺术笑笑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品牌”陶企想推品牌 关键是要拿出诚意来》。
最近和不少业内人士聊天,说到一个问题,单纯做批发生意的,这两年下滑比较严重。于是,这边批发商忙着要转型,那边工厂也忙着要升级,都提到“要做品牌”。
转型是必然。可是,很多人对于做品牌、怎么做还没有具体的思路,只好跟在某些已经成熟的品牌后面走。口号喊得挺响亮,做法却缺乏诚意。
有人可能会不同意这种说法,反对的理由是,企业做品牌的决心都很大,也在努力探索。的确,有些老板确确实实是想做品牌的。但是,他们想做品牌,只不过是希望能够跳出价格战的篱笆,把自己的利润提高一点。他们所谓的“做品牌”,就是产品比人家卖贵一点。却不知道这实际上已经陷入了误区——做品牌先要利他,后才能利己,而不是先考虑到自己能有多大的好处,先满足了自己。
想做品牌但缺乏诚意的表现之一,就是对经销商不负责。有些陶瓷企业,把希望过多寄托在经销商身上,要求经销商在好的地段开专卖店、提升形象不说,还发明了“好经销商就是要多压货”之类的奇怪理论,其实是把品牌经营的风险转嫁给了经销商。
这种企业还停留在制造工厂的思维。很多企业打造品牌,都是基于工厂起家,作为工厂,每天最大的压力在于消化库存,最大的担忧在于爆仓,至于经销商仓库爆不爆仓,产品是卖到了消费者家中还是积压在渠道上面,并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所以,与这样的厂家合作,极大考验经销商对产品的敏感程度,也许一不小心,就会进回来一些卖不出去的产品。如果要从工厂模式升级到品牌模式,意味着系统的全面升级,对消费需求的把握、物流仓储的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的品牌企业,绝不会允许经销商压货太多,为什么?因为这会让工厂对市场的需求把握滞后,由此带来盲目生产,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如果一个品牌,天天都忽悠经销商备货,这不是好的信号。
还有一些厂家,对终端市场的耕耘缺乏耐力。经销商好不容易开起了门店,厂家一看,3个月或者5个月销售业绩未达到预期目标,马上想着换一个代理。这样的做法,对于刚刚上手的该品牌代理商来说可谓灭顶之灾,也会伤害经销商对该品牌的信心。瓷砖行业圈子很小,伤害了一个人,很容易传得业内皆知,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可持续。
缺乏诚意的表现之二,是害怕对消费者负责。有人曾经打过一个比喻,说是过桥的时候,桥上有栏杆,虽然你不会去扶,但若没有栏杆,你会害怕不敢过桥,品牌就是这个栏杆——以此说明品牌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我们平时选购商品,常常会综合品牌、售后服务等来决定是否购买,但是,我们的很多瓷砖品牌,却缺乏对客户负责的诚意。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广泛流传的“瓷砖出现XX问题厂家(商家)概不退货”就是一个例证。试想,如果瓷砖销售出去之后,真的出现一些问题,不管是质量问题还是运输问题,或者是其它,难道厂家(商家)就真的坐视不理,不给客户解决吗?我相信,大部分的公司为了生意口碑,都会界定责任并认真处理的。但是,“XXXX一律不负责!”之类的宣告在朋友圈广泛流传(虽然极少有客户能够看到),暴露了瓷砖从业人员的心微妙理——产品卖出去了就不愿意再管。试问,假如你没有良好的售后服务,凭什么要求别人为你的高价商品买单?难道就因为你自称是“十大”“百强”品牌吗?
缺乏诚意的表现之三,是对员工不负责。有些企业,寄希望于“砸钱砸出一个品牌”,不对营销费用进行合理控制,个别企业甚至存在“砸一把看看,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了”的现象。砸的钱从哪里来?有些也许就是克扣了员工的工资。最近,陶瓷行业接二连三出现企业与员工的矛盾公开化的事件,最普遍的原因就是欠薪。欠薪时长从3个月到半年不等,包含了企业的各种岗位。有人哀叹说,看来欠薪已经成为陶瓷行业的常规行为了。如果一个企业连最基本的员工工资都无法发出,企业经营者此时应该思考如何给自己设定一个经营期限,不要扩大亏损面。如果这个时候把“做品牌”当成救命稻草,可能会倒得更惨。
所以说,如果企业定位做品牌,请首先摒弃欺客的念头,那些自欺欺人的营销语言尽量少用,产品出了问题,品牌都是要解决的,80后和90后早已习惯了其他品牌商家提供的快速退换货的服务,瓷砖行业还要固步自封吗?(原创 戴科丽 陶城报)
好了,关于“品牌”陶企想推品牌 关键是要拿出诚意来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