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历史 传承中华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大家好,美学第一章绪论思考题「美学原理与艺术概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全书序论第三节艺术美的概念第一部分一些流行的艺术观念三、艺术的目的
(三)更高的实体性的目的说
*艺术对于情欲的这种粗野性和未经驯服的暴力首先就起着缓和的作用。
*(艺术)至少是它使当事人因此意识到他不借这种图形就意识不到的他自己的直接存在。(书中注释:直接存在,没有自意识的生活,指情欲中的生活。)
*他因此就观察到他的冲动和意向,本来这些冲动和意向驱遣着他,使他无暇反省,现在他已经看到它们作为外在对象和对方对立,因而获得自由,不再受它们控制了。(这里黑格尔提出的观点,很有佛学中“不怕念起,就怕觉迟”的味道,而艺术就是把这种情欲的念头,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出来,使人从情欲的操纵和控制中解脱出来,也就是完成“觉”的过程。我自己理解,这会不会产生另一种可能,就是进一步强化了情欲对人的控制呢?)
*黑格尔是这样说的:艺术家常遇到这样情形:他感到苦痛,但是由于把苦痛表现为形象,他的情绪的强度就缓和了、减弱了。(黑格尔的意思是说,把情欲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那么就会象艺术家一样,情欲的强度就缓和了、减弱了。也就是通过把情绪宣泄出来,从而使情绪、情欲得到减弱。)
*如果用文字、图画、声音和形象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缓和的作用就会更大。(这个可以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作注脚。)
*所以古往今来,尽量哭出来和说出来都被看成解除愁苦的沉重负担或是至少是暂时宽慰心胸的一种办法。
*情欲的力量之所以能缓和,一般是由于当事人解脱了某一种情感的束缚,意识到它是一种外在于他的东西(对象),他对它现在转到一种观念性的关系。(这段话很值得品味。也就是说脱离开了实际的体会,把这种情欲符号化了。)(书中注释:情感在当事人的心里成了一种观念,所以推动原来的热辣性,对于艺术功用的这种看法基本上就是尼采和叔本华的看法。)
*人们常爱说:人应与自然契合成为一体。但是就它的抽象意义来说,这种契合一体只是粗野性和野蛮性,而艺术替人把这契合一体拆开,这样,它就用慈祥的手替人解去自然的束缚。(这样的结果就使人脱离了动物性,人性的光辉才可能得到展现。)
2、第二种特征:被人看作艺术的实体性的目的,那就是情欲的净化、教训和道德上的进益。(也就是说,第一种特征和目的是使人脱离开情欲的控制,使情欲得到缓和,这第二种特征是进一步使人得到进益。)(书中注释:净化说起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恐惧和哀怜说,在欧洲有悠久的历史。)
2.1这个净化说更突出地表明艺术的表现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它是否有价值。这个标准就在艺术表现能否在情欲中把纯与不纯的部分分别开来。
*因此这产生净化效果的内容究竟有什么普遍性和实体,也就应该被人认识到才行。
2.2人们常说艺术的目的在教训。
*两方面的看法:
一方面看,艺术的特征在于情绪的激动以及这种激动所产生的满足,也就是说在于对艺术品及其表现和效果所引起的快慰和欣赏;
另一方面看,这种目的据说却只有在教训,在“有教训意义的寓言”,在艺术作品对人所发生的效益里,才能找到它的更高的标准。
*黑格尔通过一系列的推理,得出结论:如果这条成立,那么作为教训的艺术品,为了实现其普遍性,就必然是抽象的议论、干燥的感想、普泛的教条,而不是只是间接地暗寓于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的。
*而艺术的形式就脱离开了它的内容,艺术作品的本质就遭到歪曲了。因为艺术作品必然是化成个别的感性的东西,具有明晰的个性化。
*这样艺术作品也就被割裂开来,形式与内容就不相融合了。感性的个别事物和心灵性的普遍性就变成彼此相外(不相谋)了。(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表达的内容就分裂开了,不能统一为一个整体。)
*艺术成为教训目的的许多手段中的一个手段,而快感、娱乐、消遣就被看成本身无关重要的内容,艺术看成没有自己的目的,使它降为一种仅供娱乐的单纯的游戏,或是一种单纯的教训手段。
(这里黑格尔批驳了把艺术看作一种直接表达的情欲净化手段的观点。如果把内容的普遍性作为抽象的议论、干燥的感想、普泛的教条直接明说出来,这就使其脱离了艺术的外在形式,造成了形式与内容的分裂;同时,艺术也成为附属于教训之下的一种手段,或者单纯为了娱乐游戏而存在的一种形式。)
3.净化情欲和教训人类究竟是为了怎样一种最高的目的呢?
*这最高的目的就在道德的提高,艺术的目的据说是涵养各种情绪和冲动,使它们便于达到道德的提高。
*艺术使人认识真正的道德的善,这就是说,通过教训,就同时产生净化。
*只有改善人类才是艺术的用处,才是艺术最高的目的。(精彩!)
*艺术在原则上不应以追求不道德和提倡不道德为目的!(说真的,那些盲目追求西方一些打着“自由”幌子满足低级“兽欲”的观点,真的应该好好看看西方最顶尖的人到底提倡的是什么价值观!包括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等等!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都是“真善美”啊!无语!)
*黑格尔作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论述:
*我们常听到人替不道德的描绘作辩护说,我们要认识罪恶,才能依道德行事;可是也有人说过相反的话:对于先犯罪而后发起悔的抹大拉的马利那位美人(书中注释:见《马太福音》二十七章和《路加福音》第八章。传说她原是妓女,后来改过自新,成为耶稣的虔诚的信徒。欧洲绘画中常用她为题材,赞扬忏悔。)的描绘曾经引诱过许多人犯罪,因为艺术把忏悔表现得那么美,要忏悔就要先犯罪。
*但是道德教训说,如果按照逻辑推演,还不只是要求从一个艺术作品里可以抽绎出一种道德教训,而且要求把阐明彰明较著的道德教训看作艺术实体性的目的,而且只准有意地描写道德的事物、道德的性格、行为和事件。因为艺术有选择对象的自由,不像历史或科学只能运用既定的材料。
(这里黑格尔通过“原则上不应以追求不首先和提倡不道德为目的”这个原则的提出,事实上否定了关于“抹大拿的马利的忏悔”这个故事的演绎,因为犯罪就是犯罪,忏悔是很好的,但是忏悔是对过错的补救,怎么能为了追求这个补救,而去犯错误呢?这里就忍不住联想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的各种阐述,其实与前面“抹大拿的马利的忏悔”是异曲同工的意味!“忏”是对过去的错误后悔,“悔”是永不再犯,这是佛学对曾经犯过错的人一条出路,而不是说你要先拿起屠刀,然后就走上了一条成佛的捷径,拜托用大脚指头想一想啊,佛陀是劝人向善的,怎么可以让人拿起屠刀,然后说把刀放下就好成佛呢?拿起屠刀挟迫佛陀吗?瞎扯啊!按照《瑜伽师地论》的教法,常人发心修行,那是要过十七地,放下屠刀只是立地,比常人多一个放下屠刀的过程,况且拿起了屠刀,这刀上面的因果都是成佛路上的逆缘,步步艰辛,步步危机,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啊!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哦!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