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宋代文人画的艺术观分析「美学和美术的区别」

时间:2022-11-21 16:45:16 来源:美术评论

大家好,宋代文人画的艺术观分析「美学和美术的区别」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内容摘要】宋代绘画是我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高峰时期,其美学观更是对后来的绘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宋代绘画的创作理念及美学思想进行分析,阐述宋人绘画的美学观在造型、构图、意境等方面在当代水墨人物画中的体现。

【关键词】宋代美学观 造型 构图 意境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时期,这个时代人才辈出,文化的繁荣达到极度兴盛的局面,在绘画方面亦是我国古代的高峰时期,其中美学的体现更为直观。笔者通过对宋代绘画在注重理学及抽象的求真精神、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以诗入画的审美意趣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宋人绘画的美学观对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启示。#文化#

一、宋人绘画的创作理念及美学思想

(一)宋人绘画注重理学及求真观念

因宋代帝王崇文抑武的政策,使文人士大夫有了一定的地位,士人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力——理学。理学影响着宋代的绘画,从儒学到自然规律再到社会领域,“理”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过了一个发展的阶段。在绘画创作中的理学所追寻的正是这个“理”字,它对宋代绘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院体画是宋代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专门机构,其本质在于成教化助人伦,画者通过画中人物是否遵循儒家的忠、孝、节、义来决定态度,起到鉴戒作用。

绘画不仅仅是对事物的描绘,也有情感的表达。士人画主要是把绘画的本质放在了创作的主体上,他们认为绘画是满足画家的情感需求,不只是局部的写实,还要有个人意趣的表达。苏轼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1]他提出“传神论”,认为绘画不只是拘于“似”与“不似”来看好坏,形似而不达其神,就没有了绘画的意义。绘画所追寻的是一个“真”,这不仅仅是物象外在造型上的求真,更是对于物象神韵气质的求真,以及个人内在精神的求真。

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虽有不同但也是相互渗透的,宋代的理学通过格物到致知,在追求理论上为写实绘画做铺垫;文人的诗性也不可避免地在绘画中体现出来,影响着画院的绘画观念,无论是伦理教化的“写实”,还是愉悦性情的“写意”,它们都促进了宋代绘画的发展。

(二)“无我之境”的创作态度

宋代绘画对后世绘画有着深远影响,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2]: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画中以我为主;而无我之境,则是以物观物,分不清是我还是物。无我之境是艺术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一种意境,就像美学家李泽厚所说,无我之境是一种状态,它既是画者的状态,也是绘画者作品所表现的状态,它们都是一致的,是一种心神合一的状态。

无我之境是画家绘画的一种共通状态,比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他用遒劲有力的笔法描绘了山的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元末明初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表现出的是一种江南特有的寂静、空阔的意境,而这也表现出了画家当时心境。他们的画风格内容不同,却意境相通。无我之境往往不注重自我意识的表达,创作者表达情感是比较内敛含蓄的,客观地描写对象形态,客观地抒发主观情感;他们感悟自然的伟大,寄情于山水之中,所体现的是对自然的崇敬和喜爱之情,这也是后世山水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旨趣

言情、状物、明理可以说是文艺的三大功能,而言情是其最主要的,文艺之所以文艺,主要取决于以抒情为第一要义。宋人注重抒情,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可以一抒作者之情,这说明诗与画有其相同之处。宋代士大夫孔武仲在《宗伯集》卷一《东坡居士画怪石赋》中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如同人们看到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都会想到与其相应的画面,创作者用文字来表达画面的意境,讲究的是诗情画意。苏轼更是揭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命题,提出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3]的诗画相通的创作之理,并与米芾、文同倡导以诗入画的写意文人画,文同的《墨竹图》、苏轼的《枯木竹石图》等都体现了这一点。文人画的出现对宫廷画师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出现了以诗题名意作画的新形式,大大提高了宫廷写实绘画的艺术水平,也对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宋代美学观对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的影响

(一)工匠精神的再现

历来绘画都讲究“精神”,其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就像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以及随类赋彩,既讲究事物的内在体现,也注重事物的客观规律。随着宋代绘画的不断发展,一些画家也展现了他们的“工匠精神”,体现在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以宋徽宗赵佶为例,虽然他并不是一个受人敬仰的好皇帝,但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不仅绘画成就显著,书法造诣也很高,即“瘦金体”;他在绘画上追求对景写生,无论禽鸟、花草均形神兼备。宋徽宗对花鸟有着一丝不苟的研究精神,《芙蓉锦鸡图》就体现了他的工匠精神,中国学者称之为“格物致知的精神”。

在近现代也有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画家,蒋兆和就是这样一位画家,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巨匠,他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画法,将传统的人物线描和西方明暗造型相结合,这是介于写意与写实之间全新的笔墨技法。他的作品《流民图》中描绘的是当时背景下受苦难的人们,有老人、乞儿、妇女、弃婴以及在痛苦中沉思的知识分子,刻画得无一不细致、生动。这种全景式绘画不仅仅是在构图上,对人物的观察以及情感的表达上都是一个不小的工程。蒋兆和在当时的环境下,毅然拿起画笔描绘了这幅时代的写照,这幅画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里程碑,体现了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二)造型观的转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绘画的造型观也有了新的转变,形成了多元的格局。如徐悲鸿、蒋兆和与周思聪等画家,以西方的素描造型为基本,充分发挥了中国画传统的线条、笔墨等审美特色,这使中国水墨人物画在造型上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当然无论怎么改变,用线造型才是中国画的根本,意象的表达是中国画艺术最独特的表现形式,这是中国艺术审美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而“写意”终是水墨画的灵魂所在,从宋开始直至元、明、清,传统写意人物完全成熟,从《泼墨仙人图》到《钟馗捉鬼图》,这些作品是文化的象征、艺术的坐标。画家们从中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如近代画家黄宾虹以干笔淡墨、疏淡清一为特点,在作画章法上注重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代表作有《溪山垂钓》《山居烟雨》等。

中国水墨画中的创作观念和技法都不可偏废,如笔墨技法的新符号、新语言,这些都赋予了中国水墨人物画新的生命力。当然,不同的画家对于人物画创作的题材、形式语言,以及现实性和时代性问题的侧重各有不同,在研究传统、巩固根基的同时,也要开放思想。而写生是创作必不可少的过程,画家通过写生可以与写生对象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从而调动自我创造的积极性。

随着当代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观形成,当代性也会随着文化与自然的演进而变成传统。只有不忘初心,保持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精神,才能创作出富于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三)意境美的体现

“意境”贯穿中国画的始终,它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不仅要有情与景的结合,更要有人对自然的情感,见景生情加之个人情感的表达,才能展现艺术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过“境非独谓景物也”,“境”不只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有情感的表达,加在一起,才是所谓的境界。中国画在创作上会注重对事物内外神韵的描绘,讲究气韵生动,注重留白,在线上亦有顿挫、疏密,以及墨的浓淡干湿等特点,这些共同体现了中国画对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体现。例如,《清明上河图》以散点透视法展现了汴河的繁荣,通过全景式构图描绘了数十里的热闹景象,呈现了独特的意境美。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因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与中国传统笔墨语言相结合,使中国绘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画家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画家们创作中个人情感的表达、真情实感的流露,以及个人的专业素养,使得画面的意境有着很大的差别;虚实的结合、空间的留白,这些都会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也达到了画面意境的传达[3]。当代画家田黎明是一位勇于创新的实践者,他把没骨法运用到了创作当中,与自己的融染法、连体法和围染法结合,墨与水色相融合增强画面的韵律。他把西方印象派的光与色和传统笔墨同时运用到创作当中,形成了新的笔墨语言,代表作有《自然的阳光》《正午阳光》。

结语

宋代绘画的发展之所以达到了高峰,与其政治制度、思想理论、文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史学家陈寅恪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4]而其中宋代绘画的美学只是宋代美学的一部分。笔者的导师总是说作画,画的是第一眼所看到、所感受到的,这是对象与画者最直接的对话。运用笔墨语言的同时,也要表达出自己的情,寓情于景、于物、于人,体现美的意境。临摹古画,尤其是宋代绘画,可以领悟山的巍峨耸立、花鸟的精灵动人、人物的飘逸潇洒,这些对于画者的造型、用线、渲染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影响。作者 / 刘大业 胡珊

参考文献:

[1]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徐习文.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观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你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留言区分享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