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佛山彩灯的来历「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

时间:2022-11-25 17:09:05 来源:方塘传媒

大家好,佛山彩灯的来历「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丨张月(方塘传媒《乡愁里的中国》编辑)

灯会,起源于汉,兴盛于唐。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将大唐盛世之时,百姓沿街赏灯的热闹场景再现。在剧中,著名工匠毛顺为皇帝建了一座空前绝后的大灯楼“太上玄元灯楼”。这灯楼的绝妙之处,一是在于灯楼内部构造复杂且精巧,二则是灯楼在燃灯后,灯身最终会由初始云雾缭绕的仙山,幻化成一尊老子神像。

正是因为看到皇帝耗费大量钱财造灯而不救济灾民,让毛顺被“反派”说动,加入利用灯楼刺杀皇帝的行动中。毛顺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也确实为唐玄宗造过一座很壮丽的灯楼。郑处诲《明皇杂录》中记载“唐玄宗时,南方工匠毛顺,善于巧思设计,以缯采结为灯楼”,韩鄂的《岁华纪丽·上云灯楼》中也有相关记载,“时有匠毛顺,巧思结创增彩,为灯楼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皆可证确有其人。

有人推论,毛顺是唐长安三兆村人,因为三兆村从古至今一直都有灯笼村的称号,大唐不夜城的彩灯就是由西安三兆村的老艺人所制。但事实上,点亮《长安十二时辰》的彩灯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彩灯”的四川自贡造。

彩灯源于中原花灯习俗,到宋时遍及民间,随着中原人的南迁在各地生根,于是便有了具备不同特点的各式彩灯。但佛山彩灯是否起源于宋,在史料中也并未找到明确依据,唯一能确定的是盛于清。

明清时期的佛山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经济发达且当地民众崇尚求神礼佛,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彩灯彩扎行业的发展日益成熟,不仅当地人购买,还出售到外地。发展到现在最大的改变的是,绝大部分的市场落在外地,佛山本地反而没有了市场。当地节庆的没落是主要原因,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地传统民俗多少都出现了这种状况。

那作为传统节庆相关物的“彩灯们”怎么应对?它们在以前是作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存在,时代变化后实用物使用的机会相应变少,像佛山的木版年画,放到从前是家家户户过年必备的,人们用它鲜艳的色彩来点亮新年的喜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让年画有些水土不服——门神年画是成对贴但门变成单扇的了。况且这些传统节庆用品大多是纯手工制作,虽然目前也有一部分改用机器,但与纯机器生产相比,制作周期较长,价格较高。

所以,即便彩灯是作为传统节庆相关物存在,也不必要始终跟随着节庆的走势,在新时代可以尝试一些新的表达。

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现在的佛山彩灯不符合他们的审美。而说起佛山彩灯给人的第一印象,那就是颜色艳丽,像大红大黄深蓝这样的色彩使用起来毫不吝啬。传统的佛山彩灯选用的材料就是艳丽的玻璃纸、丝绸、彩色纸以及尼龙等等,后因它们颜色保存时间短而弃用。现代多采用新型材料色丁,它能让花灯长期在室外展览而不褪色。

从中也看到,佛山彩灯虽然实用性降低,观赏性的比重却在升高。近几年“夜色经济”成景区标配,白日游一天,等日头落山了,还能再开放小半天。但其中彩灯只是很小一部分,毕竟不是专门的彩灯展,占大比重的还是性价比更高的LED。

佛山彩灯种类繁多,高达上百种。从款式上来分,有宫灯、走马灯、鸟兽虫鱼灯、吊灯以及坐座灯五大类,其中不用“走马观灯”的走马灯,可以靠蜡烛点燃后产生热气,促使气流带动轮轴转动,烛光将剪纸影投在灯屏上,图像随轮轴转动变换。现在使用新技术与传统手工艺结合,改为了用电驱动轮轴转动。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剪纸与佛山彩灯关系甚秘,在彩灯中使用剪纸也是佛山彩灯的独特之处。像苏州灯彩,灯面上习惯以颜料绘制素雅的兰梅竹菊等花草树木或其他虫鱼鸟兽。并且,传统的苏州灯彩在颜料的使用上,黄、白不用,大红大绿少用,红搭紫不用,秉持着江南一带惯有的清淡。相比于佛山彩灯配色的喜庆,苏州灯彩的清淡可能更受年轻人喜爱。苏州灯彩的手艺人则表示,会突破传统,吸收各灯之所长,大胆采用配色。

传统技艺几乎都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的难题,这已然成为保护非遗路上的关卡。前面提到彩灯的制做周期较长且工艺繁杂,不能不说是难以找到传承人的原因之一。彩灯制作分为设计、扎廊、扪衬,装配四大工序。设计是第一步,通常由工艺师设计好彩灯的形状,色彩以及装配样式,理论上要求既保持传统,又美观新颖。这是能让传统艺术转变为时尚艺术的重要一步,事实上,各种传统手艺都在逐渐扩宽题材。彩灯除了引入贴近生活的题材,也在紧跟网络时尚,也就是“跟上潮流,就能活下来”。第二步扎廊又叫扎骨架,是彩灯制作的核心技艺。扎廊、扪衬、装配三个步骤和狮头与纸扎这类技艺在制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制作技艺上,有一种灯与众灯不同,它以针刺闻名,那就是硖石彩灯。每张灯片都需经过手工针刺,一件成品一般需要手工针刺几百万个针孔,最密时指甲盖大小的地方能针刺32个孔。为什么硖石灯彩要以灯刺呢?据说这项工艺是从隋唐时期流传下来,针孔的作用是,让光线从中透出来,达到流光溢彩的效果。

相比于其他手艺,彩灯的学习周期算是比较长的,因为要学的东西很多,比如剪纸和装饰。据省级传承人陈棣桢接受访谈时说,至少要先做三年入门期的学徒,经三到五年的基本功学习后,才能专攻灯色扎制技艺,八到十年后再成长为彩灯扎作艺人。这样程序化、系统化的艰苦学习,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起到了优胜劣汰的效果。

陈棣桢(左一)

传统手艺申遗之后,政府会为选定的传承人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同时需要他们参与技艺的传播活动,如作品展览,授课等等。佛山彩灯艺人李文涛在向年轻人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人受不了这个苦,他们的父母也不愿意孩子将来从事这个。像他这样因长期制作彩灯,到了晚上手的关节则会隐隐作痛,职业的艰辛他亲身体验到了,所以也能理解年轻人学艺的半途而废。

既然手工制作起来艰苦又费时,那能否采用批量化生产?有一句话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有速度就拥有了一切,也有另外一句“欲速则不达”讲究慢工出细活。诚然,批量生产的商品更大众,像家家户户过节挂的花灯,就属于可以批量生产这一类的;而另一类也是大多数的彩灯艺人所制作的,用以观赏的艺术品。质佳量少,就是珍品,所吸引的用户是有欣赏及购买能力的人群,和高定奢侈品定位接近,两者的差距在于品牌的塑造,即能否把一个故事讲好,赋予产品一个独特又贴合的标签。

彩灯最初出现的场景是在灯会上,灯会在古时是国家经济繁盛的象征,如果国家不够强大,百姓流离失所,温饱都顾不上,就更不会有这样的娱乐活动了,所以《长安十二时辰》中唐玄宗邀请各国使节在上元节当日一同赏灯,以大国气势震慑四方。在陇右道的戍边剧情中也提到了,所有戍边阵亡的人,名字都会出现在花灯上,从正月十四夜燃到正月十七早上,长安百万众,莫不竟相观看。灯素来与求神祈福相关,试猜想在花灯上写上亡者姓名的原因,是他们对此生扬名的祈愿,或是对下一世的期盼?

等彩灯到了佛山,与佛山民众崇实尚利的民俗审美需求结合,利用其拜神求佛来求子、求财、求福的用途完全凸显出来。在佛山甚至整个岭南地区内,凡年前添丁的人家,每到过年节庆时,都要在本族祠堂挂灯,以示新丁入族,且每年灯节都要更换新灯,以示香灯延续。在挂灯时,还会配以一整套独具当地传统风俗的流程,在之前的《连平忠信花灯》(加超链接)一文中有详细提到过,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的上灯流程或许会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

彩灯艺术发展到今天也算经历过大起大落,在绝境时也借助生产、流通、销售这些生产性保护的手段安然度过。对于佛山彩灯来说,除培养继承人之外,塑造品牌增加文化附加值,不断注入新素材继续赢得市场和受众也是必要的。毕竟传承不仅停留在师徒相传上,更是通过一些文化产业的途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