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南通工艺美术学院「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什么意思」

时间:2022-11-25 18:29:05 来源:光明日报

大家好,南通工艺美术学院「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风物聿新(中国画)沈启鹏

梦里水乡(雕塑)马彬

二十四节气图(中国画·局部)王国仕

黛色参天之十五(油画)周建捷

【学苑艺事】

画面里,梁启超、欧阳予倩、梅兰芳等人齐聚南通博物苑,这是沈启鹏对1905年张謇偕众多学者名流建设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的场景再现;墨色斑驳、历经沧桑的枪炮被江海水墨润泽再生出新异的图像,这是张卫笔下的抗日记忆;粉画的特殊质感下,废旧手机、线路板等冰冷的电子设备堆砌在一起,这是冯卫军用以警醒世人的别样方式。千面沧海,百舸争流,当艺术积淀、观念碰撞汇于一处,必是一场精神盛宴。

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新时代 盛世情——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美术作品展”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48位学院教师的60余幅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雕塑、水彩粉画、版画等七个类别,展现出一个立足江海文化、讴歌时代发展的地方艺术创作的整体风貌。

历史名城南通踞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千余年来文脉不断。1979年,袁运甫、袁运生、范曾3位南通籍画家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创作《巴山蜀水》《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等壁画,以特行独立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先觉成为新时期美术的开路先锋,被吴作人誉为“南通三杰”。自此,南通美术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可堪研究的“南通美术现象”。

实际上,“南通美术现象”的发生缘起,可以追溯至其现代文明的历史积淀与发酵。19世纪末20世纪初,闭塞的江海小城南通在状元张謇的近代化实践下成为一座“理想的文化城市”。南通逐步构建起包含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南通封闭的交通状态得以改善,尤其是打通了与上海的一江阻隔,使南通更多地接受了海派文化的辐射而趋于开放;创建翰墨林印书局、南通博物苑、南通伶工学社、更俗剧院等,众多文化艺术设施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开风气之先。

一时间,南通吸引了众多文人学者。梁启超、沈寿、陈师曾、王国维、欧阳予倩、杨杏佛、梅兰芳等人纷纷来到南通就职任教、讲学交流,吴昌硕、王一亭、张大千等人加入“南通金石书画会”。赵无极童年随父母迁居南通,并在此完成了最初的美术启蒙。

南通不断吸纳海派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区域文化新格局。这一新格局至20世纪中后期持续发力,衍生出中国美术现代性演进中独特的地缘文化现象——“南通美术现象”。时至新时代,在地方文化机构、教学科研单位文化自觉的助力下,呈现出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蓬勃态势。

此次教师作品展的推出,正是在此背景下守正传承、砥砺升华的艺术成长典型呈现。参展艺术家中既有画坛“常青树”,也有堪当大任的中流砥柱和初露头角的新生代。驻足一幅幅作品前,方能深切体会当代南通美术的文脉之丰、内涵之厚,真切感受江海名城的时代之音、盛世之情。

尤无曲的中国画《梦回黄山》清韵淡雅,意境悠然,“笔墨水融”的境界可见一斑;顾森毅的水彩《古镇新绿》朴素唯美,既有艺术之趣,也饱含温馨的画外之意;周建捷的油画《黛色参天之十五》中流动着强烈的“书写性”,是东方美学的诗意呈现;王国仕的中国画《二十四节气图》以节气美为序,将生活美观照于细腻的笔触、诉诸于精致的雕琢;於玲玲的油画《齐物之语》追求传统绘画之骨法,注重色彩与形式之间内在的协调感、厚重感;马蕾的漆画《视余风景》看似是不同线条、色块、肌理等的无序排列,却是光影交叠、情感交融的有序呈现;向园的水彩《夏风》让我们回归自然、安宁、和谐的画境之中,感受到大地所蕴含的美好力量。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尚辉表示,这些作品极具时代感,守正与创新同在,传统与现代并存,再次展现了“南通美术现象”这一当代中国美术史研究中不可绕过的学术课题。作为该现象的策源地之一,南通大学艺术学院不仅培养了诸多人才,也为挖掘、整理和研究地域文化提供了注脚。回顾过去的璀璨,展示今天的辉煌,“南通美术现象”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朱沁娟系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艺术交流中心副主任;杨维民系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后海派创研中心主任、教授)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