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大家好,下面属于审美范畴的是「审美的基本范畴包括」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喜剧
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亦可称为喜、喜剧性或滑稽。狭义的喜剧是指戏剧的一种类型,是滑稽最集中的表现形态。
广义的喜剧是与悲剧相对的一种美的独特表现形态,泛指社会生活中和各种艺术中一切荒谬背理、滑稽可笑的事物。
喜剧以笑为标志。
喜得笑不等同于美的愉悦。喜的笑是主体与客体在性质.上不平等的结果,主体明显地觉得对象低于自己,是自己笑的对象。
西方美学史对于喜剧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最早将喜剧视为审美范畴,他对喜剧的性质作了论述: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坏” 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
文艺复兴至17、18世纪,许多美学家和艺术家对喜剧的看法基本上来自亚里士多德。
康德认为喜剧是主观理性对喜剧对象的-.种自由轻松的喁弄。他从主体的感受出发来研究喜剧的效果一笑。
“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黑格尔认为喜剧是感性形式压倒内容,展示理性的空虚和无价值。在黑格尔看来,喜剧的实质就在于指出和嘲弄一个人或一件事如何在自命不凡中暴露出自己的空虚可笑。
中国古代的喜剧作品虽然也颇为丰富,但喜剧理论同样比较贫乏。
到了近代,王国维正式采用“喜剧”这一概念,与悲剧对举作为美的范畴来看。
喜剧的真正实质:
在实践中,真与善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符合客体真的丑已失去存在的合理依据,但仍与善进行挣扎,并以美的形式来掩饰其空虚、愚蠢的内容,因而呈现出种种荒诞、可笑的丑态,使观照主体在自由、轻松的感性形式中,以笑声来嘲笑和揶揄丑。
喜剧的表现形式:
真压倒了善,丑以美的形式凌辱、戏弄了审美主体,但实质上是善压倒了真,主体用笑对丑恶事物进行轻松的揭露和批判,获得一种理性战胜形式的喜悦轻松的审美愉快。
喜剧艺术的共同特征: 一是笑,二是“寓庄于谐”。
“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
要达到“寓庄于谐”,艺术家必须做到两点:
首先,尽管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但喜剧艺术要在倒错(形式与内容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
其次,用夸张来表现喜剧艺术。
喜剧与悲剧的共同点:它们体现的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 真与善之间、形势与内容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
悲剧通过美善的毁灭肯定美善,通过“罪恶的胜利”揭露罪恶
喜剧通过丑的自我暴露揭露丑,通过揭露丑肯定美善的胜利。
两者都以“揭露”为基本手段,但悲剧对恶的揭露与控诉相结合;喜剧对丑的揭露是与嘲讽和笑相结合。
二、丑
丑是体验和感知人与世界的不和谐关系的审美范畴,它是主体在对象中感受到恐惧、在价值坐标上它趋向于解构和破坏性。
近代美学愈来愈发现丑与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因为有了丑,艺术才变得五彩缤纷、气象万千。
中国美学史对于丑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丑的认识基本上是一种伦理学的认识,正如把美大体上理解为一种道德的善一样,中国古代也把丑.理解为一种道德的恶。所以作为正面道德,美善相通;作为负面道德,丑恶同训。
西方美学史对于丑的认识:
在西方美学史上,古希腊的一些美学家认为,美在于物的形式和谐,有秩序,有一定比例, 多样统一;而不和谐,不合比例,呆板无变化就是丑。
在西方最早谈论丑并试图给丑作出理论规定的是苏格拉底。他认为,一件事物如果是美的善的,那么它的反面就是丑的恶的。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在理论上提出丑这一-审美范畴的,他是在谈论喜剧时谈到丑的。
他认为喜剧摹仿“坏人”、 “性格低下的人”,但“坏不是指一切“恶”,而是指丑而言。
丑是一种可笑的滑稽事物,其特点是“丑陋”、“又丑又怪”,但“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
到了19世纪,首先是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在美之外,提出了对丑的呼唤。创作态度与浪漫主义不同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把丑.作为他们描写的重要题材。
19世纪中叶以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一反 古典时期崇美抑丑的做法,他们大唱丑的赞歌,宣传丑的美学。
法国雕塑家罗丹也有相近的主张,他认为艺术必须表现性格才是美的,自然中的丑,往往比美更能暴露性格。
到了20世纪,丑从各个方面渗进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艺术。丑与荒诞代替了崇高与滑稽,成为非理性的审美理想的标志。
在现实生活中,丑是美的对立面。丑可以在艺术中转化为艺术美,获得特殊的审美价值。艺术可以通过美与丑的对比衬托,使美更突出、更鲜明。
“化丑为美"中的“化”就是典型化,使生活丑转化为艺术典型形象。
三、怪诞
怪,指表现比较奇特而异乎寻常的事物和现象。它使现实的某些现象的个别方面不同于- 般的大量的现象和方面,而被理解为某种出人意外或不同寻常。
怪并不是违反通行的准则,而是独特地大胆地有时稍嫌粗鲁地解释这些准则。
与理性的优美和壮美相比,变形的怪展现为一个奇异和荒诞的世界。
只有与理性时代的正常之美比较映衬下,变形的怪才成为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
怪诞的美学特征:
“变形”是其共同的形象结构特征。怪诞或诡奇是扭曲变形的自然形式与人的自觉或非自觉的精神感觉或幻觉的非和谐性结合,透露着怪异、荒诞、离奇, 畸形、惊怖、抗争等复杂意味,形成其自身的美学特征。
怪诞在形态气质上的扭曲性变形,以超自然的方式显示某种超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一个主观化了的梦幻般或梦魇般的艺术世界。
怪诞在内涵气质上表现了心灵的真实性。
怪诞在表现原则上的间情性,也称间情法、陌生化,通常称为间离效果,这是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对“史诗剧”所提出的重要的演出方法和表现原则。
总之,怪诞或诡奇作为一个 美学范畴,它具有形态的反常性、心灵的真实性、表现的间离性以及手法的夸张性和对比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