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历史 传承中华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大家好,红梅赞 诗歌「红梅礼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诗童
以“黑白灰”为主色调,重排上演的歌剧《江姐》(2021版)突破了很多人对于红色舞台剧的想象——大量多媒体投影配合凝练的空间置景,形成诗意的舞台效果,为这部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增添了一份现代审美的表达。舞美设计陶雷说,今天的文艺创作要敢于迈开“守正创新”的脚步,为经典艺术作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艺术生命力。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半个多世纪以前,歌剧《江姐》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原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精心排演打造,一经首演便轰动全国。从那以后,“江姐”这一角色在歌剧舞台上历经五代传承,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忘却的红色经典。
今年5月,歌剧《江姐》(2021版)重排工作正式启动。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重排经典剧目,重排的歌剧《江姐》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担任艺术总监,著名导演王晓鹰执导,指挥家许知俊执棒,陶雷担任舞美设计,由女高音歌唱家王莉、伊泓远、王莹共同担纲江姐主演。
歌剧《江姐》(2021版)剧照
在重排的过程中,导演王晓鹰和舞美设计师陶雷都坚持了诗化意象的创作思维,以往歌剧《江姐》的版本,在舞美设计上,偏重于写实,力求真实还原剧情需要的场景环境,而中国歌剧舞剧院重排的《江姐》(2021版)则偏重于写意,注重用主观思考去呈现客观环境。“通过主观立意的高度凝练,让舞台在诗化意象中更有力量,更饱满。”陶雷介绍说,在空间划分上,着重于舞台立体化呈现,运动化的舞美装置,让舞美参与表演,赋予舞美戏剧语汇,通过多块移动的石头台阶配合导演的构思,将合唱、伴唱、旁唱呈现在舞台上的思路,让合唱、伴唱、旁唱在舞台上有了支点,形成剧目的“情感性背景”。
低垂的大幕上,多媒体投影的红梅花闪动,把观众带入到“黎明前”那段特殊的岁月。江姐穿着蓝色旗袍和利落的白色风衣亮相,即将要登船前往川北,执行新的任务。特务重重的重庆朝天门码头由两面巨型石墙替代,仿佛是见证历史的两座无字丰碑。在高科技数控技术的支撑下,石墙与流动的台阶进行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配合着音乐的节奏实现高速而精准的运动,完成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形成了饱满的视觉冲击力。
当江姐身陷渣滓洞,敌人劝说不成恼羞成怒动刑之际,巨大墙体上呈现出无数条红色的铁链,铁链慢慢变成了红梅——“这便是通过江姐的主观视觉进行舞台呈现。在江姐心中,那一条条红色铁链,就像一树树盛开的红梅,她内心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陶雷说,通过这种主观呈现,能够把江姐的内心和精神思想准确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更好地感受革命者的精神力量。
歌剧《江姐》(2021版)剧照
在整个演出的高潮部分,《红梅赞》的歌声响起,红梅花从石墙中的裂缝中缓缓绽放,仿佛革命者坚定的信仰冲破封锁,迎风绽放。这样的设计既推动了情节,同时也是全剧主题内涵在视觉上的外化。今年8月,歌剧《江姐》(2021版)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当经典的唱段在全新设计的舞台上响起,观众席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面对重排民族歌剧经典《江姐》这一重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和《江姐》(2021版)剧组,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向历史和观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给今后民族歌剧经典的重排探索出一条新路。陶雷表示,歌剧《江姐》从诞生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伴随着《红梅赞》的歌声,一代代的演职人员与一代代的观众,通过江姐,获得了精神上的洗礼。“歌剧《江姐》就像一个接力棒,传递着信仰、传递着中国艺术工作者对于理想的追寻。希望这朵绽放了57年的红梅,能够永远的‘一片丹心向阳开’。”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