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化州什么最出名「化州人怎么样」

时间:2022-11-29 14:05:02 来源:橘州新墟

大家好,化州什么最出名「化州人怎么样」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化州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北与广西北流县交界,南与广东省吴川市接壤,东与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区相连,西与广西陆川县及广东省廉江市毗邻。境内主要语言有粤语次方言化州话和客家语次方言涯话两种。化州是中国著名的南菜北运基地之一,有“中国化橘红之乡”的美誉。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着浓郁化州特色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化州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



在众多化州特产和特色的文化习俗里,你们认为哪一项是最能代表我们化州呢?




化州话





化州话是全国七大方言区中粤语的次方言,是与广式粤语最为接近的方言之一。在当地和广东省内称其为化州话,又称化州白话。“化州话”不同于“化州方言”,化州方言还包含涯话(和客家话接近),涯话使用人口较少(30多万)。化州话,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使用人口约140万。


山清水秀的化州市。在百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粤西地区,化州方言是比拟独特的,特别之处是部分词汇发音与其他地方的粤方言有显著不同,而音调更富于激昂抑扬。这块土地自唐宋以来一直不是富庶之地,飘零他乡、从事苦力和小贩者不少,再加上化州人具有憨厚朴素、聚群而乡音不改、嗓门大而不顾忌的特点,因此在大小城市的市井之中,化州话便鸟语一般袅袅不绝。操着怪贼怪调的化州人成了影视、闲谈之中取笑的对象,化州话被打上了不入大雅之堂的标记,甚至部分化州人不敢提及,连原本属化州故地的吴川、廉江的人们也坚决地要与化州划清界限。



化州橘红




化州橘红是化州一个中药材,其味道有点儿苦,但又不大苦。其性喜湿热,其果实泡水有止咳去痰的作用,在多种的止咳化痰的中成药中均含有其成分,其经常出口国外,在以前是作为皇宫贡品是药材,现在则为大众所用。其销住国内外,口啤极好!!


化州橘红因化州得天独厚,吸收了地下所含的礞石矿,故所产的橘红果花芳香毛厚可人,也因独一性,而被列为世办一级珍稀。它对肺痨,多年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胃痛,气虚,消化不良,水土不服等都有效果。分为金钱与凤尾两种,体生白毛,戟手香烈,药效相同,橘红花对治癫痫病有特效,常服可轻身延年,还可消除酒积,烟积。


史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终日见妻子马皇后久咳不愈,心下着急,后得1献上化橘红花若干,马皇后以此花泡水服后,不药而愈,其后更一度在宫中盛行以化橘红花泡服治风寒咳症,再后来,更发现化橘红果的效果更胜花朵,及后连年化橘红便上贡,一时满城橘贵。所以,当时就出现了化州橘红有“南方人参”之称和“一片值千金”的说法。

2012年化州橘红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化州年例





年例是盛行于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化州最为突出代表性,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化州,有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2011年年例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这一天村子就是吃货的天堂,其热闹程度从交通状况就可见一斑——专门交警到场指挥,下午5、6点高峰交通近乎瘫痪,心急的客人甚至从农田里直接开过去。年例期是粤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年例宴客最少都摆三五围酒席,期间肉菜水果市场物价明显上涨;为了最好地迎接年例,村民修路造桥,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自家屋子添置各种家具电器,进行各种装修;请来歌舞艺术团助兴等,很好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化州香油鸡




化州香油鸡是化州市的特色名菜,属粤菜系广东名菜白切鸡,名声由来已久,鸡肉皮脆肉嫩,入口香滑,油而不腻,配上秘方特制的香油,齿过留香,过齿不忘,由此名传千里。


化州香油鸡的制作很讲究原材料和制作工序,首先鸡必须是精选农村山地圈养的走地阉鸡,因为走地鸡吃山中野食长大,所以肉质口感非常好。然后是严谨的制作工序,化州香油鸡有隔水清蒸和热汤浇制两种做法,隔水清蒸做法口感爽滑而有弹性,味道浓厚,原汁原味;热水浇制则口感爽滑而嫩香,散发清香。隔水清蒸/热水浇制都很讲技术,时间/火候不够或稍过,鸡的味道和口感就会大打折扣。还有,化州香油鸡的最大特色,就是秘方配制的香油,香而不燥,齿过留香。



化州托罗饼




化州拖罗饼是化州市的特产。化州拖罗饼以其考究的制作技艺和独特的口感风味而饮誉粤西。2012年化州拖罗饼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拖罗饼在中秋节时候吃,相当于月饼,以前化州没有常见的广东月饼,是吃拖罗饼过节;现在,拖罗饼在中秋节时,也比月饼受欢迎,月饼用于送礼,而自家食用还是会选择拖罗饼。拖罗饼和传统的方式月饼相比,外形更具特色,馅料以椰丝、伍仁、叉烧为主料,其中椰丝占了大部分。吃起来,椰香味特别浓郁,别有一番风味。


化州拖罗饼源于唐代贞观年间,相传当时石龙城(化州城)有一男子名叫罗兴,20多岁就以做饼为业,每天担着自制的酥饼敲着铜锣到城区沿街叫卖,叫卖声和铜锣声拖得特别长。久而久之,大家就将他这种饼叫“拖罗(锣)饼”。明末岭南才子陈鉴也留有中秋赞美拖罗饼“情深饼相望,锣响人团圆”的诗句。清代以后,粤西民间已盛传化州拖罗饼的美誉,说:“中秋不吃拖罗饼,尝尽百味也枉然”



化州牛腩粉




牛腩粉在化州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爱吃牛腩粉;特别是出外打工的朋友,逢年过节一回到家乡,必定去吃牛腩粉,非常的怀念;在外面根本找不到我们化州的牛腩粉,外面的牛腩粉,找不到我们化州的那个味。


你知道吗?我们化州的牛腩粉是很清淡的,没有那么多的其他杂七杂八的香料什么的,但是我们化州的牛腩粉也很香,它那种独特的香吃了不会腻,它清淡但它并不是没味道,它的每一样调味恰到好处,不淡不腻;有些东西它是有个点的,过了在这个点呢,它就做得有的过头了;不到呢,有显得有点不足;就刚刚好在那个点上就是最好的;我们化州的牛腩粉呢就是这样,刚刚好控制在那个点上,味道刚刚好;还有就是我们化州的牛腩粉它的粉是我们那里特有的比较细薄的河粉,不像外面的那些普遍的大大的厚厚的河粉,你拿筷子吃起来的时候,它是比较好夹比较轻的,入口感觉很柔软很精细的,你会感到制作者的用心。



化州糖水




化州糖水是广东化州传统的汉族名吃。俗话说:世界糖水在中国,中国糖水在广东,广东糖水在化州,言下之意就是说化州糖水不仅是中国最好的糖水,甚至标榜世界。事实上,广东遍地开花的化州糖水店和他顾客盈门的场面以及众口赞叹的口碑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化州作为粤西的一个小城,是盛产甘蔗的地方,有丰富的糖资源,加上它气候燥热,非常需要滋润一下,配有地道药材或各种副食的可以清心火,降燥热,并且家家户户都会煲糖水。化州人非常善于做小本生意,开家糖水店无疑是非常好的小本创富项目。鉴于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热爱,许多化州人在开糖水店时,喜欢用化州糖水店作为自己糖水店的店名。在各处开糖水店,不仅起到了宣传化州糖水的作用,也起到了养家糊口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从而化州糖水就此应运而生了。



化州簸箕炊




簸箕炊是广东省粤西地区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在化州非常盛行。因其采用竹篾编制而成的簸箕为盛具而著称,化州又称“格籺”或“簸箕籺”。制法为放磨成桨的米粉于簸箕当中上锅蒸煮,待一层熟透后再逐渐添加,一般都有三层以上。待米粉全熟后,用小刀将其剐成格状,其表面放上香油、芝麻与蒜蓉浆(即蒜鸡油)。入口细腻富有弹性,软滑而不黏牙,再加上秘制的酱料,香浓而又不腻,那种味道绝对令人难以忘怀。


在化州,这种街头小吃还很实惠,每一整个簸箕炊的售价大约是10元左右。可以买一整只,也可以买一半,更可以只买四分之一,价钱随量折半,实是街头惠食者的一大首选。更为之惊讶的是网上也可以网购簸箕炊了。大大地提高了这种小吃的推广与进一步发展。



化州笪桥黄瓜




笪桥黄瓜干是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笪桥镇的特产。化州笪桥黄瓜干(巴瓜)扁薄、色黄白、味甘、淡甜爽脆,风味独特,是人们夏天最佳的菜品,茶楼酒家的美食。


在整个粤西甚至于全省,当提及黄瓜干,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化州市笪桥镇。至于该镇何时开始种植黄瓜已无据可查,但仅制成黄瓜干这一传统工艺都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据传,就连笪桥镇的名字都与黄瓜有关。笪桥圩建于明末清初,当时,圩前有一条小河环绕,人们以竹木搭桥过河趁圩,而在小河两旁则常见有用竹笪晾晒黄瓜,久而久之,用竹笪晾晒黄瓜子桥边已成风景深印人们脑中,于是便有了笪桥名字。


笪桥黄瓜干作为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农产品,早已声名远播。其种植的黄瓜,体形通直、端正、饱满、均匀,味甘性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妙制配菜,味道香甜可口,是群众家常喜爱的菜品。同时,它更是制作“笪桥巴瓜”的原料,经加工制作出来的黄瓜干(巴瓜)扁薄、色黄白、味甘、淡甜爽脆,风味独特,是人们夏天最佳的菜品,茶楼酒家的美食。



化州《跳花棚》舞




《跳花棚》舞,又称《跳棚》、《高棚舞》,流传于广东茂名化州石湾街道办事处中火嶂山下中火嶂村委会长尾公村,明朝末期由姚氏七世祖(姚姓第七代)从福建福州府蒲昌县珠机巷大井头村迁居化州时传入。该舞曾流传化州官桥、那垭、梁村等地,后失传,长尾公村便成为唯一的跳棚村。地方志书对明、清两代州人民跳棚的情况略有记载:觐光门外沙洲为棚,城乡社会择善歌者,着童子傀衣、傀巾,夤夜持铃合歌合舞,奏鼓乐,上下坛场缓步。


此舞流传于明朝末期。师祖起自官桥镇的陈、李氏,师傅是陈宝学和李德胜。继传到宋、吴氏,师傅是朱积和和吴德国。再传入至长尾公村氏,师傅是姚积壳、姚奉壳。姚氏是在七世(姚姓第七代)时从福建福州府蒲昌县石朱机巷大井头村迁居到化州南安长沙村(曾叫榕根村),后再传至长尾公村。


1986年,参加茂名市首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荣获唯一的一等奖。1988年参加88’广东欢乐节,获群众和媒体的好评,文化部长王蒙和省文化厅厅长唐瑜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合影。1991年,该舞参加广东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演出;2001年,中央电视三台到化州拍摄了《跳花棚》表演的全过程,作为旅游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放;2004年9月,该舞参加茂名市民间民俗汇演广获好评;2005年11月,《跳花棚》赴广州参加首届国际旅游文化节之“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荣获金奖;2006年9月,该舞参加“金秋十月·文化茂名——茂名特色文化活动月”之特色文化艺术巡游和开幕式文艺演出;同年11月,赴广州参加第二届国际旅游文化节泛珠三角旅游推介之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荣获优秀演出奖。《跳花棚》已被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你认为还有什么能代表化州特色的东西?

请留言补充!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