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颜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是青于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瓷史》对釉瓷描述道:“瓷器至满清则无美不备矣”。颜色釉,是瓷釉的一个重要品种。清代是我国制瓷业发展的繁盛时期,制瓷工艺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为我国的陶瓷史增添了辉煌的篇章。这其中五光十色的颜色釉,便是制瓷工艺典型的代表杰作。今天,艺美君带大家认识的这种色釉,大家或许还没怎么听过,它叫“毡包青”。
很多人提起毡包青釉,常常会与霁蓝釉和茄皮紫釉混淆不清,以前,国内从事博物馆文物专业研究的工作者常把毡包青釉与霁蓝釉和茄皮紫釉三者区分模糊。南京博物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藏有数量庞大的官窑瓷器。于南京博物院特展馆四楼“盛世华彩”展厅的陈列柜里摆放着一件蓝中微微泛紫的爵杯,它被定名为“清乾隆毡包青釉爵杯”。
霁蓝釉无论是官窑制还是民窑烧造,都有比较多的产品。茄皮紫釉虽较为名贵产品,但也有一定数量。而毡包青釉的瓷器的存世量就更少了。《陶雅》记载毡包青釉瓷器:有一种盘、碟,表里皆如浓深之积蓝(即霁蓝釉),而釉质发亮,亦名曰玻璃釉,康、雍、乾三朝皆有之,略有似于毡包青也。差别在于几希微忽之间,茄皮紫之于毡包青也亦然。
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说彩色第四》一书中对毡包青釉和茄皮紫釉有比较明确的描述。“至若青色之较浓者,曰天蓝、浅蓝。而近于绿者,曰翠蓝、深蓝。而有芝麻星者,曰鱼子蓝(即洒蓝),殆谓其形有类似,非谓其色同鱼子也。至于蓝紫相和,而蓝尤浓厚者,曰毡包青,亦好奇之所嗜云。”由此可见,毡包青釉从以前就是一个独立出来的品种。
从春秋战国以来就把国家大事定义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钦定皇朝礼器图示》记载,天坛祭祀用瓷为青色,地坛祭祀皆用黄瓷,朝日坛用瓷均为红色,夕月坛用瓷则以月亮一般的白色为色调。而祭祀器具多数都是采用单色釉的,颜色釉是瓷釉的一个种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烧造颜色釉瓷器的顶峰期。
是在釉料中加入铁、铜、锰、钴等氧化金属着色剂,在相应的烧成条件下,釉面呈现出青、褐、红、蓝、绿、紫等颜色。据记载,乾隆十三年钦定祭器:“天坛正位尊用青色瓷,纯素,通高八寸四分,口径五寸一分,腹围二尺三寸七分,底径四寸三分,足高二分。两耳为牺首形。”由此可见毡包青釉瓷器主要乃天坛祭祀所用之器。
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代毡包青釉牺耳尊,高35.3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14.8厘米。带盖,宝珠钮,直口,短颈,溜肩,肩部以下渐收,平底。其内外壁均施毡包青釉,蓝中泛紫,釉面浑厚,施釉至底部,中心露胎,显出明显的旋坯痕,更有三个对称的支烧点,可以推断出这是用了三角形支烧窑具烧成。
这是毡包青釉烧造工艺的一大特色。盘作为祭器虽《皇朝礼器图示》不载,但《清宫瓷器档案全集》中传办烧造颇多。不同用处的盘有不同称呼,有毛血盘、供果盘、供鲜盘、供肉盘等。基本造型为敞口或撇口,浅腹,平底,矮圈足。毛血盘为祭祀时盛牲畜的大盘。南京博物院也有此类毡包青釉大盘。
此盘口径25厘米,底径16厘米,高4.5厘米。通体施毡包青釉,釉面浑厚,蓝中泛紫,并保留了宫廷所用的黄标签,上面以文字写到“为十八号里外霁青盘三百六十九件起”。由此可见,除了当时用盘所需要的件数和规模外,器物名称不以烧造工艺定名,而主要是以釉色来区分,而在古代,“青”通常指绿、蓝、黑三种颜色。
色多而纯的颜色釉瓷器是中国古代制瓷业的一个特殊种类,在古代陶瓷体系里无论从品种、用途及艺术价值上看,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毡包青釉瓷器则是一小众品种,其从颜色、烧造工艺的角度看,终究还是与霁蓝釉及茄皮紫釉有区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色也深于蓝,且微微泛紫。时而色浅而显红,带给人们含蓄之美。
=========================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
关注我们,一同感受陶瓷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