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大家好,关于民间捏泥人艺人的描写「捏泥人是哪里的民间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王慧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赋予了邳州民间美术顽强的生命力,泥塑就是其中一种烙有地域印痕的民间手工艺。在邳州就有两位泥塑艺人,用一把泥巴捏出民间艺术,传承指尖技艺。
在邳州文化馆有这么一位爱玩泥巴的“老顽童”,多年来,他通过细心的观察、潜心的摸索,把儿时的泥玩具又重新搬上了“舞台”。他就是邳州市文化馆副馆长马淑磊。
近日,记者来到马淑磊的泥玩具工作室,正在专心制作的马淑磊特别热情,放下手中的活儿,跟记者聊起了他的泥玩具生涯。“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到文化馆参加工作,在展示厅里看到展柜里摆着泥玩具很朴实很生动,并只能发出响声,我就感觉很好奇。”
从小就对泥巴钟爱的马淑磊,一心想学习这些泥玩具的制作方法,没有专业老师指点,他就自己慢慢摸索,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泥玩具终于做得有模有样。
马淑磊泥玩具创作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家人的反对,朋友的不理解甚至嘲笑,也曾动摇过他创作的信心。后来一次成功参展,让他坚定了继续创作泥玩具的决心。“别人都喊我‘那个做泥人的’。做这个也比较辛苦,还产生不了经济价值。后来我参加了全国第五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展示,大家感觉到很新颖,一些专家说作品不错,围观的人也很多。我也受到了鼓舞,就坚持做下去了,一直坚持20年。”
泥玩具的加工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从选择泥土、和泥、拉坯塑型、翻模,到成型、晾晒、绘色、装饰,每道工序都要求精益求精。制作的成品不变形、不开裂、牢度强,既能给儿童把玩,又能作为装饰晶。马淑磊对于泥玩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古董的东西需要包浆,把它打造成新的,那它就失去了历史的沧桑感。我觉得传统的文化不应该改变,应该保留。把这个记忆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认识到我们老祖宗以前玩的这些玩具是什么样的。”
同样在邢楼镇,也有位玩泥巴的高手,他叫刘洪海。他的作品大多记录了农村生活的变迁,以人物和动物为主,造型粗犷朴实,刻画精湛细腻,显示出独特的原生态泥塑语言及艺术风格,承载着很多人儿时的美好记忆,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把我们祖上为养育儿女吃的苦用泥塑这种形式做出来,比如说生产队出工、打场、扬场、割麦、垛垛子。”
刘洪海从十几岁开始便自己摸索着创作,先后创作了1000多件泥塑作品。起初,由于要养家糊口,泥塑又不被人们看好,多次受到家人的反对。“父亲说做这个有什么用也不卖钱,还耽误事儿。有时候喊吃饭正在做东西也不觉得饿,最多坐8个小时。现在孩子都成家立业了,我还在坚持着,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做出去。”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他的两个儿子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艺术院校毕业后,也从事泥塑创作。父子就泥塑创作经常在一起讨论,二儿子刘威倾向于漫塑创作,风格比较活泼幽默。“各人有各人的特点,但是接地气这个东西绝对是不能放弃的。”刘洪海认为。
为了使泥塑得到更好的传承,刘洪海受邀在邢楼镇中心小学任教。在学校少年宫专门有一个泥塑室为孩子们服务。刘洪海教孩子如何玩泥巴,孩子们通过玩泥巴展现天性,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创作能力和想象力。学生黄绰绰说:“我感觉泥塑可以把想象的东西捏出来,非常有趣。我听说泥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长大后就想像刘老师一样,传承这门手艺。” “任何人都可以学,只要你想学,我都愿意教,传承是个大事。”刘洪海说。
在热爱家乡的方式上,诗人用笔,马淑磊和刘洪海用泥巴,他们的泥塑创作实现了社会对乡愁记忆的渴望,在如此平凡普通的泥巴王国里,开启了艺术世界,终其一生为这座城市的艺术韵味奉献自己的心力。
——《邳州文化》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