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教师要精心备课,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老师认真备课」

时间:2022-12-02 14:13:02 来源:中国日报网

大家好,教师要精心备课,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老师认真备课」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备课是课前的全面准备,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流程设计和教学策略、教学智慧,以保证学生高质量地学习。

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针对性、艺术性、创新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成为引力场、思维场、情感场,成为师生的生命发展场。

壹备课要注意新理念

教师要成为学科育人的良师

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航标。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课堂必须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一是目中有人。即教师要摒弃重知轻人的落后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科学性学习,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

二是胸中有书。即教师要摒弃“一滴水”与“一桶水”的落后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思想,沉淀积累、厚积薄发,做学生理想火花的点燃者和创新智慧的引路人。

三是教中有标。即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标统领教学,以课标作为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深度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成为课堂教学新趋势。

究竟该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一言以蔽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教师要成为以学习为核心的课堂设计师

备课将以教案的方式呈现,教案是教师专业度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许多教师的教案并不专业,大多教师深入研究不够。

要成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真功夫,要创新设计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案,不断提升教育境界与专业水平。

备课是以学习为核心的课堂设计。课堂革命的前提是学习设计的改进,要围绕课程标准、学生学业基础、思维基础,以问题驱动设计多样化、有趣味的学习流程,实现其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教师要努力成为以学习为核心的课堂设计师,掌握高质量学习的技术,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多样化学习的激情,才能构建高质量、有魅力的课堂,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要在创建思维场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创建思维场,要营造促进思维发展的探究激情,解决问题的内在欲望,趣味问题的思维体验,思考过程的欣赏激励。需要时间、空间的保证,需要自思、群思的结合,需要分享、倾听的升华。

逆向思维设计——先想到这堂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即这堂课你想要达到的终点结果是什么,再逆向思考35分钟、30分钟、25分钟、20分钟、15分钟、10分钟、5分钟的时侯各自应该达成的子目标是什么,建立起终点结果的起点思考,将大目标分解成系列子目标,且要科学思考子目标与大目标(课堂的终点目标)的递进关系、逻辑关系,循序渐进、逐步达成。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边思考、边学习,实现思维的创新与超越。

正向思维设计——在逆向思维的基础上,顺着一堂课的时间轴展开正向思维。依据逆向思维确定的各个子目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借助数字技术、问题驱动、思维发散、多维撞击、笔下落实、学习评价等方式,激励学生在热情参与、自信前行、勇于攀登中达成目标。教师要在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体验中埋下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知不觉地导航着孩子的认知走向。

立体思维设计——在逆向思维、正向思维基础上要围绕调动人、激励人、激活人来思考,激发兴趣、激起激情、激活潜能,需要在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培育人才上搭建起一个立体的思维空间,让课堂幽默有趣味,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教与学融为一体,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紧贴合,才能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教师在创建思维场的过程中,既要始终以“学生发展需求”来贯穿,也要逐渐被“我希望你能更好成长”所影响。课堂最终要实现所期待的理想学习状态:学习是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源自于内在需要的活动,是不断地积累与打破经验、建立并改变范式,不断地更新、充实、发展自我的过程。

教师需提供具有个性化的多问题让学生选择,学生确立选题到自身对问题解决的预期,教师需要不断洞悉谁会需要这样的问题,并将一系列有设计的“打法”贯穿于研究之中,一路的解决问题与自我成长又是对能力、态度、精神品质的锻造,最终看到自己设计问题以及课内生成问题的有效解决,学生在完成一次深度学习的同时内动力再次激发,学习的能量在巅峰中得以存续。

教师要在尊重差异中实现有差异发展

如何备好一节课?需要考虑的维度很多,但备课中最需要考虑的一定是学情,而学情中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差异,因为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

备课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两种关键性的认知差异:一是起点基础差异,二是个体思维差异。

学生个体间的起点基础差异直接决定着教学起点的定位问题,具体到一节课而言,如果教师对“该课背景下”学生个体间的起点基础差异研究不透,就有可能把教学起点定得过高或过低,甚至错位,这都会影响教学实施的针对性。

再说思维差异,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有的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得很快,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得很好。抽象思维发展得好的学生学习数学就相对轻松;而有的学生离开实物就没有办法理解,会显得很吃力。

针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材料和设计多种活动方式,供他们选择,使之每种思维方式与学习材料和活动高度相匹配。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身优势上强信心,在自身弱势上强干劲。

贰创新提升备课质量

常听“师傅”的课

所谓“师傅”,要么是对所教内容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与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要么是对所教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相处方式,能较好地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比较好的师生关系。听这些教师的课,可以使新入行的青年教师减少盲目摸索的风险,在相对较高也更平稳的起点上更顺利地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之路。

首先,听课时不只要记录课堂流程,更要带着自身上课的问题来听,随时把自己所关注和思考的东西标注出来,比如对某些重要概是如何的深入阐释、迁移理解;对难点的问题如何化难为易、有效突破;对学生特定反应如何有效应对;对合作学习如何推进与评价等。边听边主动总结,注意把握一节课整体框架,整节课的流程设计有何特点,如何通过问题驱动来突破难点,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语言让课堂更幽默更有力量,课堂的高潮发生在什么位置以及为何要出现在此位置等。

其次,要尽可能找被听课的教师讨论,主动向“师傅”学习,将自己的思考、疑问追问一番,得到系列指点,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很多成熟的处理思路是高经验性的,一时也未必能说得清楚,自己亲自上过课之后,再进一步去体会,慢慢积累经验、提升智慧。

实现教学期望的全程设计

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期望。你期望学生了解什么、知道什么、能解决什么,获取哪些成长,这些就可以形成这节课的课程目标。

第二步,确定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就是用练习来测量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估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除了测验,还可以采用问题研讨、观察状态、师生对话、课外作业等方法来进一步评估教学效果。

第三步,对教学活动、学习流程进行设计。考虑在教与学过程中应该创设怎样的情景、利用什么样的活动、素材和资源,助力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运用思维导图让教学思路科学严谨

“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虽然是图,但本质还是一种逻辑思维,是一种优秀的思考方式。为此,在运用思维导图备课之前教师应该从如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是读懂课标。课标是我们教学的纲领,设计教学时读懂了课标才不会在教学时方向不明,甚至背道而驰,领会了新课标理念,我们的设计才能更具有创新性、有效性和开放性。

二是读懂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蓝本,只有读懂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精神、定位、重点、难点,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确处理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三是读懂习题。习题是编者精挑细刻的,每一道习题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目标导向,教师要有效读懂其意图,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四是读懂自己。包括自己的教学心态、教学情绪、专业水平等诸多影响教学的个人因素。反思自己的知识水平:今天的这节课,我目前的知识水平能否应付?要上好这节课,我需要哪些知识储备?要真正成为优秀教师,我还需要哪些文化积淀。

五是读懂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中的主体。我们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教学前,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要深入研究学情。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对教材的整合、挖掘与创新

当教材中呈现的问题情境远离当地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可以将其换成学生熟知的事物;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有关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有差异时,教师可以作适当调整补充;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所教班级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精心研究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创新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充分挖掘、灵活运用以及课程资源的整合上。对课程资源要进行综合分析、科学选择、 有效利用上,这需要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强化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的,要避免形式化、非科学的倾向。

创新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学艺术相互联系的有效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高度融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备课,如同影视导演编写脚本,事前功夫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具体操作中的成败。精心备课,是教师的职业使然,更是新时代教育者的使命担当!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