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阿亚那孤独的图书馆「阿那亚孤独图书馆攻略」

时间:2022-12-03 19:49:02 来源:澎湃新闻

大家好,阿亚那孤独的图书馆「阿那亚孤独图书馆攻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进入河北省秦皇岛市,会看到不断出现的一个个巨幅广告牌。图片上,灰蓝海边矗立着一座线条简约却独具韵味的混凝土建筑,旁边几个大“阿那亚”——这就是阿那亚国际社区中颇具声名的“孤独图书馆”:三联海边公益图书馆。

没有车道,你要踏着沙徒步数百米才能来到海边的这座图书馆。如今,这座“孤独图书馆”不再孤独。

“孤独图书馆”

继“孤独图书馆”之后,阿那亚又推出一座新地标。5月24日,坐落于北戴河阿那亚黄金海岸的阿那亚艺术中心落成,首展名为“色彩之后”,主旨是透过色彩,传达与世界对话的思考。

阿那亚艺术中心 部分图片由在野工作室提供

阿那亚艺术中心建造过程颇具匠心。

这座由阿那亚与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 Design and Research Office)合力打造的艺术中心,在建设中,最大程度利用基地面积,在中心位置挖凿出一个倒置的圆台空间,形成一座环形的阶梯式剧场。利用螺旋上升的流线将人们引导画廊空间,在展陈艺术品的过程中激发人们的观赏欲。

除满足艺术展陈的功能外,艺术中心内部还设计成环形的庭院,作为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环形的广场在充满水时可以形成水景,排水后又可作为表演和集会空间。建筑外观则有如一块卧于海岸的岩石:白日,光滑的表皮可以折射出天空,模塑的混凝土砖外墙与日光互动,呈现出变幻的肌理。夜晚,室内光线沿着倒锥形的空间散射出来,点亮整片海滩。

在阿那亚首展“色彩之后”中,艺术家们通过六组独立空间的单色作品,意在激发出色彩与人碰撞出的无限可能性。

阿那亚艺术中心

黄色:《血与痛的缺席》

2015-2019

单屏录像(彩色,有声) 27’14”

色卡绘画⼀方面是对于柠檬绘画⾊彩研究的基础,是探索纯粹色彩、脱离线条所能实现的透视结构;⽽另⼀⽅面,它们作为独⽴的作品,是将这一有复杂意义的颜⾊以最基本的形态进⾏枚举,仿佛是对于阶级、权力、象征、暴力、价值符号演变过程的毫⽆感情、绝对客观的描述和罗列。大量出现的⻩色⼀开始仿佛引导人进⼊一种冥想和疗愈的状态,但随着这种冷静的枚举过程的持续进⾏,随之⽽来的可能是疑惑、焦虑甚⾄是恐惧。

作者:何翔宇

何翔宇的创作实践可以被视作各类个体、社会和政治主题的材料测试场和观念实验室。作为一名在中国迅速城市化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何翔宇尝试由物体间的转化体现或引导感知。他曾入围2014年平丘克“未来世代艺术奖”决赛,获得2016年CCAA年度“最佳年轻艺术家奖”以及2016年“ARTNET新锐艺术家奖”。

白色:《月》

2019

灯光声音装置

阿那亚艺术中心定制作品

《月》是受神秘占星术启发而作的装置作品。依托艺术中心标志性的圆形剧场空间,作品利用垂直于地面的筒形通道,在尊重建筑自身场域气氛的前提下,以地为域,呈上充满仪式感的崇光之作。

作者:NONOTAK Studio

来自法国的双人新媒体艺术团体,由视觉艺术家诺埃米·西菲(Noemi Schipfer)和身兼建筑师、音乐人的中本高见(Takami Nakamoto)于 2011 年创立。作品以声音和灯光为主要媒介,创作跨越影像、雕塑、视听装置以及声音表演,致力于探索平面的抽象几何元素如何定义三维空间,打造超凡缥缈、如梦如幻的进入式空间,由此彻底重塑人们对于物理环境与虚实概念的感官认知。Schipfer对基本视觉符号的把玩,配合Nakamoto在建筑空间和声音编程方面精湛的控制力,加之利用烟雾、镜面、纺织品等常见材料作为承载光与声的介质,艺术家以极简主义的方式阐释对空间的理解。

NONOTAK Studio凭借其丰富的艺术实践活跃于全球视觉艺术领域和音乐行业,并备受世界各地美术馆机构的青睐,他们曾在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和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进行表演。

红色:《无时无期》

2019

沉浸式灯光声音装置

•《1.0》

作者:404.zero

由出生在圣彼得堡的两位艺术家Alexander Letsius和Kristina Karpysheva组成,两位艺术家于2016年开始合作,为探索无尽创意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基础,其作品尝试打破常规,探寻跳脱出普世价值之外的意义,对生命这一概念有其精准而独特的演绎。

404.zero组合的美学赋予作品一种雅致且抽象概念的感觉,希望在创作中明晰创作的艺术历程在现代的意义。他们的表演意在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入音画视觉图案打造的空间中,并在特定的瞬间展示沉寂与空白的魅力,其创作媒介涵盖模块化音乐、装置、灯光及数字生成可觉化图像等,作品曾多次参与在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美国举办的国际艺术节和展览。

黑色:《粒子》

2017

单屏影像(彩色,有声) 2’24”

《粒子》用无数黑白圆球来表示超过20亿颗粒子被自然张力与中立控制后的集体运动行为,探索复杂环境和自我内心的关系。所有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简单的元素组成。短片主题涉及艺术、自然、物理和爱情,作品通过看似自然的撞击运动,展现集体内部结构的利益关系。白色和黑色圆球在几个封闭空间内,成群结队地穿梭流动,每一个房间墙壁上都标记了微妙的文字内容。粒子可以代表我们每个人,无意识的流动、扩散、在压力中涌动。我们可以把这个想法投射到情感、行为、思维过程、关系、生命、星球甚至宇宙中。

作者:马克西姆·兹吉科夫

1985年生于俄罗斯,马克西姆·兹吉科夫的艺术实践围绕着数字媒体对视觉语言的改变而展开。他作品拓展了传统画廊白盒子空间的物理边界,提出了在数字媒体的影响愈发突出的时代,艺术应该如何被观看、被体验的问题。他运用数字技术再现类比当代画廊的场景,利用动态视觉设计和三维雕塑让多元的抽象形态在画面中变化,并与观众发生互动。

其作品在全球各地均有展出,例如纽约时代广场、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奥地利电子艺术节、西班牙未来艺术节世界巡回新媒体艺术展等。

蓝色:《鲸》

2016

沉浸式音画交互投影装置

《鲸》最初的灵感源于“世界上最孤独的鲸鱼”。这只被命名为Alice的“52 赫兹鲸鱼”不属于任何鱼群,没有同类,因为她只能发出52赫兹频率叫声,远高于其他正常鲸鱼15-25赫兹的频段,世上没有任何鲸鱼能听到它的呼喊。

在《鲸》这件装置中,上百个发光的六角形元件代表神经元集群网络的振荡活动。神经元间的反馈连接激起振荡,起到同步神经元放电模式的作用。每个六角单元在无尽隧道中的反应都不尽相同,随鲸之颂接连颤动。

作者:TUNDRA

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艺术创意团队,专注于多媒体表演和沉浸式视听装置创作。致力于更新传统空间体验,着重探索声音、视觉图像的多面交互表达,及其对人类情感的作用。团队组成丰富,包括音乐家、音响工程师、程序员和视觉艺术家等,曾多次受邀参与亚欧美各大多媒体艺术节,备受瞩目,并在VICE创想计划、美国Fast Company杂志CoDesign栏目、全球资深数字艺术平台CreativeApplications.Net, LSN等众多知名媒体的专题报道中崭露头角。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