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大家好,关于石窟彩塑 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作文「大足石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制作雕塑的材料有很多种,为什么敦煌彩塑多为泥塑?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雕塑是运用可塑性、可雕性的物质材料(如石、木、金属、石膏、树脂及黏土等)制作的造型艺术。中国古代雕塑的种类很多,按所用制作的材料可分为石雕、木雕、泥塑、陶塑、金属雕塑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
敦煌石窟及甘肃河西地区的雕塑多为泥塑,并施有粉彩,因此也被称为彩塑。由于河西地区的地质结构相同,其彩塑的制作方法也基本相同。敦煌石窟开凿在砾石上,石窟内的彩塑制作多是就地取材。
莫高窟第130窟南大像
泥塑是用细质黏土、沙子、棉麻等混合物来雕塑作品。在敦煌石窟中,由于佛教功能的需要,需塑造体积庞大的塑像,这种塑像很难用木架制成,因此采用石胎泥塑的方法来完成。石胎泥塑首先根据造像类型需要,在山体上凿出塑像的大体形状,再在表面抹上粗泥、细泥,然后进行精雕细刻,最后彩绘。这种塑像方法一般用于建造形体巨大的造像。
在敦煌石窟中,莫高窟第96窟北大像、第130窟南大像、第148窟涅槃像、第159窟涅槃像、第332窟涅槃像以及榆林窟第6窟的弥勒像等都是运用石胎泥塑的方式塑造。
为什么一些早期佛像有外来风格?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保存至今者,有相当大一部分都与佛教相关。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各地寺院石窟的繁荣,佛像的制作就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需要,从而大大地刺激了雕塑艺术的发展。
秦汉以来,中国雕塑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也形成了中国雕塑的传统。但是由于佛教来自外国,佛教的塑像作为一种崇拜物也是从外国传来的,所以,最初的佛像雕塑往往是取法于印度和西域传来的佛像样式,外来的造型观念及手法成为新的时尚。于是包括犍陀罗风格、马图拉风格以及龟兹风格等由西域而传入的雕塑便大量地出现在敦煌和中国北方的石窟与寺院中。
但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外来的审美意识也与汉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之间不断地产生冲突与融合,最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便逐渐渗透进了佛教雕塑中,经过不断地交融、改革,终于在南北朝后期到隋唐时代,逐步确立了中国式的佛教雕塑。
为什么有些彩塑面相丰圆,有些则面相清瘦?十六国北朝时期敦煌石窟的塑像从人物造型、衣冠服饰到艺术风格,都有比较明显的演变。以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作为分界线,改制以前的塑像,人物面相丰圆或丰满略长,鼻梁隆起直通额际,眉长眼鼓,肩宽胸平,姿势比较单调,或直立或端坐,缺少动态。佛像着袒右或通肩袈裟,密集的装饰性衣纹,随体贴身,给人以薄纱透体之感,这就是所谓的“曹衣出水”的手法。
莫高窟第259窟北壁禅定佛像
孝文帝改制,不仅带来了汉式衣冠,而且带来了汉族士大夫阶层的美学思想,形成了所谓的“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风行面貌清瘦、眉目疏朗、身体扁平、颈项细长的塑像形象。在服饰上的变化也很明显,佛像内穿交领襦服,胸前束带绾小结,外套对襟式袈裟;菩萨像中仍有上身半裸、腰围长裙的形象,但是大冠高履、褒衣博带的形象也已经出现。
太和改制以后的塑像,表现手法逐渐丰富,性格类型变化逐渐明显,如佛的庄严慈祥,菩萨的清秀恬淡,天王的庄严威武,力士的威猛粗犷等等,从形象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风靡于士大夫阶层中间的通脱潇洒的风貌。
为什么有些彩塑人物面容狰狞?那些面容狰狞的彩塑像大多为力士像。力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大力之男子;二是指大力之一种族。
莫高窟第435窟中心塔柱东面向力士像
敦煌石窟中最早出现力士像是在北魏第435窟中,其中心塔柱东向面南北两侧各存一身。北侧一身,高0.94米,棱角分明,眉骨高挑,眼睛上斜,眼球鼓出;大蒜鼻,鼻孔粗大,嘴巴张开,牙齿稀松,有的已经脱落;脸部两颊塌陷,下巴尖削,脖颈粗壮,喉结粗大,青筋暴露。整个面相较为丑陋,甚至有些狰狞恐怖。
双肩披巾,在胸前形成交叉状;左臂残,右臂上举,大臂与小臂的肌肉暴露,非常结实;腰系长裙,裙子衣纹线明显。整个造像以狰狞恐怖的手法表现出了力士鲁莽暴躁的性格。到了隋代,力士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造型上不再狰狞,而是力图表现其孔武有力。
资料来源:
《飞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赵声良 著
《 敦煌石窟彩塑艺术概论》,郑炳林 张景峰 著
《艺苑瑰宝——莫高窟壁画与彩塑》,赵声良 著(“走近敦煌”丛书)
《敦煌十六国至隋石窟艺术》,顾淑彦 著
文章来源:敦煌书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