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年度艺术人物「一周人物新闻」

时间:2022-12-12 09:33:25 来源:澎湃新闻

大家好,年度艺术人物「一周人物新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松 钱雪儿 畹町

艺术家徐冰的大型个展“徐冰的语言”近日在上海开幕,展览以他的文字语言和艺术语言为核心线索,通过版画、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梳理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艺术历程。

已故德国学者恩斯特·伯施曼的《中国建筑》中文版近日面世,1925年初版的该书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对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日,泰特策展人李淑京被任命为2023年光州双年展艺术总监,她认为艺术应该直面当下人类危机并予以解决;在中国厦门,艺术家吴观真举办个展“恍惚”,试图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上海|艺术家徐冰

“徐冰的语言”:梳理艺术缘起和发展

徐冰

12月24日,个展“徐冰的语言”在浦东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以徐冰文字语言和艺术语言为核心线索,展现作品中的思想和学术理论。七十余组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作品分布在美术馆一层和三层,版画、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展现其艺术的多元和丰富。

《天书》 浦东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1 ©️浦东美术馆

一层展览以时间顺序,阐释着徐冰的文字语言创作从实验走向成熟、从东方语汇扩展到世界语境的思维推进与形态流变。其版画作品《五个复数系列》是贯穿其创作历程的一条重要线索,也被视为《天书》的诞生前奏。在版画与文字、东方与西方的共生中《天书》《英文方块字》逐渐诞生,直至2003年的《地书》,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而快速提升,徐冰敏锐地捕捉到图像文字与网络沟通方式的价值和未来方向,尤其在在公共空间悬挂的装置《猴子捞月》与《文明的引力》(将于2022年4月在中央展厅呈现)将此命题的表达形象化。这些作品用艺术的特殊语言引发观众思考不同文化视角之间的纠缠、较力。它们如何相互影响、补充与矫正,以及探讨不同种族、信仰、价值观的人们分享和共建这个世界的可能性。

在三层展厅,《英文方块字书法教室》、《背后的故事》、《芥子园山水卷》等作品将“符号性”的中国文化在作品中被激活,中国的思想方法、文化态度、世界观之精华,都可以成为思维逻辑进步与发展的养料。展览还展出了《文字写生》系列、手绘动画《汉字的性格》、《烟草计划》、《凤凰》等作品。

《英文方块字书法室》 浦东美术馆三层展览现场 2021©️浦东美术馆

《凤凰》 浦东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1©️徐冰工作室

徐冰认为,艺术语言中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关于每件作品之间的互补和支撑关系。旧作是对新作的注释,新作是对旧作的重新发现。社会现场的变异和能量,不断注入进创作灵感。看似声东击西与错位的面貌之下,多层次的社会议题与文化思考在发声,通过对旧有艺术方法的改造与新语言的提示,艺术的边界被不断拉伸拓展。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8月23日。(文/黄松)

中国 | 德国学者恩斯特·伯施曼

他影响过梁思成林徽因,中文版《中国建筑》面世

德国学者恩斯特·伯施曼(1873—1949)

德国学者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的重要著作《中国建筑》中文版近日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伯施曼1906-1909年中国建筑考察的成果之一,初版于1925年,共收录700余幅照片,13余万字。原书分两卷,共包含20章,从城墙、大门、殿堂、屋顶装饰等建筑结构本身出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讨中国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对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建筑》【德】恩斯特·伯施曼 著 夜鸣、杜卫华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1

恩斯特·伯施曼是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柏林工业大学前身)教授,堪称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中国14个省区,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这比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早了20年,他也因此得到了“中国建筑摄影鼻祖”的称号。1932年,伯施曼受邀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通信研究员。1933—1935年,被特聘为中国传统建筑遗产顾问。出版有《中国建筑与风景》、《中国建筑》、《中国建筑陶艺》、《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等作品。

清西陵石牌楼。伯施曼测绘。

《中国建筑》自问世以来,就得到了相关业内专家的高度好评。美国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副教授赖德霖评价称:“伯施曼的著作是20世纪初期少数(只有两本)对中国建筑进行全面介绍的重要专著。尽管其德文文字有可能会妨碍中英文读者对于作者观点的接受,但其中大量精美的照片和测绘图无疑为当时的建筑人士了解中国建筑提供了宝贵参考。”

了解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人们都知道美国建筑师茂飞和中国学者乐嘉藻。前者设计了大量符合现代材料和结构技术原理,同时又具有清代官式建筑风格的新建筑;后者在1935年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一书则是中国同类著作中的第一部。

目前有关二人生平及其设计或著作的讨论与研究已不鲜见,但有两个问题似乎仍有待回答:茂氏虽然有机会访问北京、广州和南京等中国重要城市,并参观紫禁城这样高等级的建筑实例,但他有关中国建筑的文章除了一般性的概述,并无详细的调查资料。他能够设计出造型相对准确、类型又颇为多样的中国风格建筑,原因何在?乐氏不是中国营造学社会员,应该没有梁思成、刘敦桢那样多的田野考察机会。他的著作提到了许多营造学社出版物并未介绍过的实例,它们又源自何处?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在20世纪初期,大多数建筑师没有接受过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教育,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业余进行实地考察,那么他们设计中国风格的建筑所参照的样本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部分答案其实就在当时的一些出版物中,而德国学者恩斯特·伯施曼的著作《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与风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文/畹町)

韩国 | 泰特策展人李淑京

2023年光州双年展艺术总监:艺术解决共同危机

李淑京

据artforum公众号等报道,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国际艺术资深策展人李淑京(Sook-Kyung Lee)被任命为第14届韩国光州双年展艺术总监,展览将于2023年4月7日至7月9日举行。受疫情影响,双年展从原定的2022年推迟一年。第13届光州双年展也曾因疫情延期,且参观者大幅减少。

李淑京是自金宣廷(Sunjung Kim)领导光州双年展以来首位出生于韩国的策展人。在2019年加入泰特现代美术馆之前,她曾在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和泰特研究中心工作,并于2015年策划了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近期,她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策划了广受好评的白南准作品回顾展。

李淑京说,“艺术的作用是解决我们共同的危机,提出未来方向:种族与阶级冲突、气候紧急状态和环境问题以及新冠疫情就是我们时代的艺术家正在探索的地球层面的危机”。即将举行的双年展将以“非西方视角”为基础,展现“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关系的转变、真正平等的联系和交流,以及对更好的人类群体的想象。”

虽然2023年光州双年展的主题尚未公布,但组织方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展览将围绕“光州精神”展开,并将这座韩国城市置于全球语境中。活动还将体现“地球愿景”,考虑“种族、文化和历史多样性”。(整理/钱雪儿)

厦门 | 艺术家吴观真

个展“恍惚”,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吴观真

日前,艺术家吴观真个展“恍惚”在厦门举办。展览呈现五组艺术家全新创作的作品——“那水”系列,作品是为这个特殊场域所定制,打破架上绘画形式,以更加装置感的方式与空间相融合。展览将画作置于户外,让“那水”真实地浸入水中,在真实与记忆双重的“水”之介质上,呈现“藤蔓”的主要创作意向。而藤蔓这一意向正是近期艺术家对于当下境遇与个人生活感知的思考与表达。

吴观真 那水作品局部 大型装置 2021

吴观真出生于福建,是地道的闽北人,这里素来有着用漆的传统。以“儿时大自然中的记忆碎片”为创作来源,为了更加自由地诠释内心梦境般的记忆,他将大漆脱离了木胎,铺展在更为清透、虚薄的苎麻之上。漆诞生于自然,苎麻也是源于自然,自然之物的生命过程让人感受到时间美学的意义。吴观真在漆与麻的材质上不断探索虚与实、空与色、有与无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作品的自然性,挖掘材质本身的特殊性,突破传统漆艺的桎梏,在光影所呈现的时间与空间性中打磨属于自己的当代艺术语言。展览名称“恍惚”二字则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整理/钱雪儿)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栾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