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关于手语的诗句「从手语诗到手语书法 艺术可以“无界共生”」

时间:2022-12-12 13:57:03 来源:上观新闻

大家好,关于手语的诗句「从手语诗到手语书法 艺术可以“无界共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符号:无界共生”日前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展览呈现来自中国、德国、瑞士、芬兰、新加坡、韩国、美国的16组艺术家带来的影像、声音、摄影、装置和行为表演作品。

作为一场跨学科展览,“艺术·符号:无界共生”项目尝试打破舞蹈、行为、音乐、语言、文学和绘画的边界,让听力障碍人群同样拥有欣赏艺术的能力。

凭借独特的艺术天赋和潜能,艺术家们围绕声音、音乐、言语、手语、符号、书面语言展开实践。参展艺术家从不同语言和交流体系出发,探索其差异性、相似性和特殊性;既不掩饰自己的视角,也不隐藏自己的局限性,试图在现有边界内打开更多新的可能性。

中国艺术家张卓玲的《手语光书法》,运用长时间曝光、多角度记录、后期图像处理的手法,将非固定的肢体语言发展成一种全新的视觉语汇。作品包含了对世事的关切,将与听力障碍人群交流中真切、感人的话语纳入创作语境。

瑞士雕塑家罗曼·西格纳带来录像作品《装置》。录像中,罗曼·西格纳通过翻译手语,使自己的表演动作翻倍。西格纳的动作也被加芙列拉·斯波里翻译成瑞士手语。多方面的联动效应由此产生。

手语说唱艺人徐珉自编自导自演手语版《孤勇者》,这首歌对听障群体也有特别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胡晓姝与舞蹈家浦文沅综合手语、肢体动作、舞蹈和节奏元素,携手为展览献上一首手语诗的开幕表演。

胡晓姝和浦文沅介绍:“手语诗包括手写文字以及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形象、概念、情感。手语诗是由手语故事讲述演化而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和中国的口头流传的诗歌一样,手语表演诗运用人们所熟知的反复、押韵、用典、节奏和韵律等方式来构建语言形式,为词的形式增添重点、意义和结构。但与传统诗词不同的是,现代手语诗将语音的细微差别转化为视觉的细微变化,将一维的文字转化为三维的形状。手语诗可以在空中描摹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使观众理解并被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所吸引。”

展览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等主办,由安·帕恩休森博士担任策展人,将展至10月9日。

题图来源:主办方提供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李君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