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大家好,元宇宙艺术「给你宇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编者按】元宇宙,无疑是2021年火爆的概念之一,有人说2021年是元宇宙爆发的“元年”,世界各大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入元宇宙这个赛道。那么到底什么是元宇宙?它和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作为艺术家,应如何打开元宇宙这扇“虚拟世界”的大门?人工智能在其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其实艺术家很早就开始与元宇宙发生直接关系,其中最突出的当属NFT艺术,而2021年,同时也是NFT艺术品爆发的一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NFT行业,拍卖市场也频现高价成交的NFT艺术。在元宇宙的背景之下,我们当如何看待NFT艺术?艺术家在元宇宙中创作的路径可能有哪些?10月17日,由昊美术馆和服务器艺术联合发起的“脱域:从数字原生到元宇宙”数字艺术高峰论坛在温州举办。本次峰会汇聚了计算机科学、区块链、哲学、艺术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
嘉宾合影
“脱域”与“艺术元宇宙”
本次论坛共设置了三场主题讨论,分别以“数字原生世界:脱域与加速主义”“人工智能与认知可计算主义”“万物互联、万物加密与便携式元宇宙”为题展开对话。
策展人、批评家顾振清
论坛开场环节,顾振清以“脱域”为题致辞,阐述了“脱域”的基本概念。脱域是网链世界运行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于人类社交活动对于具体物理时空的脱离。时空脱域让人类活动极大地摆脱了客观世界与地理位置的束缚。数字原生的虚拟社交方式根本性地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边界。尤其区块链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数字艺术脱域物理时间与空间,开启了加密数字内在时间流的新纪元。
艺术管理人、艺琅国际创始人、服务器艺术创始人谢蓉
谢蓉以“艺术元宇宙”为题致辞。她表示,2021年是元宇宙爆发的“元年”,区块链NFT技术与元宇宙结合后,这一概念被升级为是互联网web 3.0时代的前奏。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让数字艺术、影像装置艺术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而基于区块链技术、NFT形态的艺术生产方式,将进一步扩展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数字艺术边界。
到底什么是元宇宙?经济学家朱嘉明在其《“元宇宙”与“后人类社会”》一文中,将“元宇宙”描述为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是映射现实世界的在线虚拟世界,是越来越真实的数字虚拟世界。蔡恒进认为,我们可以把元宇宙看成是平行于物质世界的意识世界。当技术足够成熟后,人人都可以让自己的“分身”参与到元宇宙。在未来,以数字身份参与数字世界,很可能会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
那么元宇宙是靠什么技术实现的呢?据顾振清介绍,5G网络给元宇宙提供了一种通信、交流的基础;云计算、大数据又给元宇宙提供了一种算力基础;脑机接口和XR(VR、AR、MR)为元宇宙用户提供了一种高强度的沉浸体验;而人工智能,包括算法生成,都为元宇宙提供了内容生成的一种逻辑;数字孪生又为元宇宙提供了一种蓝图;特别是区块链为元宇宙提供了一种确证和信任的机制。正是这些技术的创新聚合,让曾经触不可及的“元宇宙”有了实现的可能。同时我们也看到元宇宙完全能够成为继互联网时代的另一种全球化模型,在这个全新模式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元宇宙?是一种可编辑、开放的,也是孪生拟真的,也是高沉浸度社交的,也是创造性的数字迭代和数字进化的方向。
昊美术馆“脱域:从数字原生到元宇宙”展现场
艺术家应如何打开元宇宙的大门?
今年世界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元宇宙这个赛道,作为艺术家,应如何打开元宇宙这扇“虚拟世界”的大门?
缪晓春 虚拟最后审判 艺术微喷 尺寸可变 2006年
缪晓春 盲目 图像 2021年
在缪晓春看来,“在艺术史上,技术的引入通常是艺术革新的因素之一。”十多年前,他就用数码方式重新演绎了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最后审判》,把一个二维平面的画面变成三维立体的虚拟空间,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宇宙。时至今日,这种引入算法来进行艺术创作的方式是许多数字艺术家共同采用的。
费俊 许晨阳 刘正奎情绪几何 2.0互动装置粉笔、黑板、机械装置、3D打印物体、数据采集模块、图形生成软件尺寸可变 2019年
昊美术馆的“脱域:从数字原生到元宇宙”展中,费俊的《情绪几何》也引入了几何学算法去计算人类最难被计算的情绪,“从当代艺术实践的角度,我觉得它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些通过计算或脑机接口的方法来直接打开身体的黑匣子,为我们展开了对于自身作为一个生命体的新的认知。这是非常有想象力的一个巨大元宇宙,对我来说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元宇宙。”
王兴数字巴别图书馆数字绘画、装置尺寸可变2021年
王兴则在展览中打造了一个接近于元宇宙的NFT项目——加密的数字图书馆,观众可以直接扫码进入他建构的元宇宙中,也可以直接拷贝浏览他的创作观念、思路,“我真正的目的是想为大家建立一个基于区块链、基于社群、基于共同知识体的图书馆和知识库。我更多地是看到元宇宙的现实主义,在我的作品里我更愿意去表达一些公共知识,共建一些价值观或者态度。”
每位艺术家对元宇宙的理解可能都不相同,费俊对于元宇宙作为平行世界、平行宇宙的观点还是持一种怀疑态度。他认为“其实所谓平行于物理世界的虚拟世界某种意义上是无法真正与现实世界进行脱钩的,恰恰相反,一个和物理世界紧密关联的世界可能才是它的价值所在,所以我更愿意用一种虚实共生的世界来描绘我所认为的理想化的元宇宙。”
从艺术家的角度,元宇宙的几个属性对于他们的创作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是它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一个是它所提供的虚拟化身份,这为大众提供了在元宇宙中参与创造的可能性,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可能性。再加上元宇宙初见成效的强社交属性以及所谓的稳定化系统,也就是由经济系统、安全系统所构建的一个系统,这五个特征对于艺术家来说,使得大家可以在数字原生艺术的载体上,通过新的媒介创作出原生艺术。我们期待基于元宇宙的原生的NFT艺术的诞生。”费俊说道。
对 话
成卓: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元宇宙艺术创作的源泉
当代艺术家成卓
《中国美术报》:作为艺术家,您认为,在“元宇宙”中可能实现的创作方式有哪些?
成卓:元宇宙的虚拟空间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对艺术家来说,影响传统艺术创作的要素如画布尺寸、材料、成本等都不再是障碍。所以要想创作出好的数字艺术作品,决定性因素就是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艺术家打破自身的认知局限、固有的知识结构,以更广阔的胸怀、更开阔的眼界、更新的技术手段以及更无限的想象力,投入元宇宙中的内容创作。
元宇宙为艺术家提供时空的无限可能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虽然技术的加持让艺术家创作表面上看起来更加容易,但那些创新性的艺术表现,需要艺术家学会利用AI、多媒体、软件编程等技术手段,需要艺术家对加密艺术、区块链技术有深入的了解,甚至还需要对哲学、科学、心理学、传播学等新发展有更多关注。总之,元宇宙中的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具备更加综合与全面的素质,对物质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生态系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美术报》:关于NFT艺术、数字艺术的创作,在您看来理解这些作品的切入点在哪儿?或者您在创作时,有没有设想过它们将以什么方式来吸引观众?
成卓:观众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NFT艺术:首先,从作品艺术性的角度,即使是数字艺术,它也要符合相应的审美规律,如色彩、构图的视觉效果,声音和画面的呼应也很重要。
成卓 宋婷我和Alice-06
成卓 宋婷凝视之三
第二,观众可以从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入手。每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都有极其个人化的思路和想要表达的内容。以我的作品《我和Alice》和《凝视之三》为例,这是我和AI协作的NFT艺术作品,主要目的是讨论人和AI以及宇宙万物之间共存共生关系的构建。作品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进行对比与对话。我代表人类,通过手绘和二维动画来描绘“人类眼中的世界”,而Alice是以加密艺术家宋婷为原型的人工智能,她通过深度学习后,我们用 GAN(生成对抗网络)技术生成了“人工智能所认识的世界”,最后视频作品的画面和音乐呈现了二者的对话与融合。观众欣赏每件作品时,一定要看作品的阐释说明来帮助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
第三,观众还需从技术层面看,要对加密艺术本身的一些特性有所了解,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大家理解NFT这种新的艺术品交易方式。
《中国美术报》:关于当下的NFT艺术创作,您曾说过它们目前还不是那么艺术、不是那么有观念,基本上还处于NFT1.0阶段,您设想中的NFT1.5或NFT2.0是怎样的?
成卓:这是今年6月时我个展的策展人顾振清老师说的, NFT1.0版本是指当时一些NFT艺术作品是直接把现实中的作品变成图片做成NFT,或者直接把以前的数字艺术上链。他当时说我的NFT系列作品是与AI协作的加密艺术,属于1.5版本,而像今天展览中的有些加密艺术作品则是NFT2.0版本,因为它们是直接在区块链上生成的,这种加密的原生艺术,其特性就是没有区块链,作品就不能存在。加密原生艺术本身与区块链技术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美术报》:您设想中的人类与宇宙智慧、人工智能最理想的关系或相处模式是怎样的?
成卓:不管怎么样,我是人类,所以我还是希望我们人类不是被取代、被边缘化或者被毁灭的一个物种,或者我们人类的文明不要因为科技的加速而被毁灭,所以我还是比较主张人和AI之间协作的关系,AI是人类的翅膀、助手、伙伴。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伦理问题、社会问题,艺术家应该有超前的意识,用艺术语言来批判或预言某种趋势,我觉得这是当代艺术家应该做的事。
图片来源:数字艺术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