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吴洪亮:木刻是黄永玉先生艺术的根源吗「吴文才雕塑」

时间:2022-12-14 19:17:03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大家好,吴洪亮:木刻是黄永玉先生艺术的根源吗「吴文才雕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大1991于翡冷翠 20×29cm 1991年

这是黄永玉先生所创作的最后一张木刻作品,是为1991年羊年所创作的贺年卡

此文为吴洪亮院长为展览专门撰写的后记,正如吴院在文中所说:“木刻是黄永玉先生艺术的根,是他视觉体系中的压舱石,对其所具有的丰富性与重要性,我们与公众一样了解得并不多,而北京画院的研究一贯强调要‘熟中生、寻根本、求新意。’”我们一直希望通过更多的深入的研究,带给公众更多有价值的展览。

年轻的黄永玉正在刻木刻

后记

最后一幅作品,黄永玉先生选了《黄大 1991 于翡冷翠》这幅画,于是我找来了《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的有声书,每天早上边锻炼边听,竟然成了新冠疫情中最幸福的事儿。“翡冷翠”如此雅致的名字,据说是徐志摩翻译的,指的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艺术家们向往的一个圣地。我想是“翡冷翠”这个名字太美了,所以黄老在书中留下了她。在那本书里,黄老不仅聊了文艺复兴“三杰”和薄伽丘,更记述了在司都第奥小巷一段救死扶伤的经历。他把这种精神归为“快乐精神”、“好玩儿精神”,“遇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已”。可惜的是在这个世界上,追求所谓有意义的人太多,而有意思的人太少,艺术圈儿自然也没什么不同。在这方面,齐白石与黄永玉两位湖南人显得尤为珍贵。一位跨越了19到20世纪,一位跨越了20到21世纪,是将有意义中的没意思融化掉的人。他们的艺术,无论诗文、绘画,都带给这个世界少有的通透。而黄老,更为活泼,行动与创作让我们看来仿佛融合了泥土与现代性,更随意也更出圈儿。仔细琢磨,好像又不是!黄老应该很理性才对。他艺术的根是版画,做版画要运筹空间与时间,因此哪有版画家不理性的。黄永玉先生的那些所谓的“出圈儿”,是给我们这些未经世事的晚辈惊讶用的,他的人生与创作一直在自己的可控世界之内。他的圈儿比我们一般人大得太多了!年轻时想当孙悟空,其实最酷的是如来佛。

齐白石与黄永玉合影

齐白石 24×34cm 1954年

黄永玉于1954年创作了这幅齐白石的肖像,当时黄永玉被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派到荣宝斋学习木刻水印技术,为了完成齐白石肖像的木刻作品,他专门去拜访了齐白石先生,在《速写因缘》这篇文章文中,他记录了和齐白石这位老乡见面的过程。在我们黄永玉展览的微信导览中节选了黄永玉这篇文章的片段,读起来非常有趣。(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全文>>)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小感慨,下面严肃地说说这次的工作。我们北京画院一直以来对前辈艺术家的研究与展览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北京画院美术馆自2005年建馆以来,就将齐白石作品的长期陈列作为立馆之本,而此后推出“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览”的这13年,更对50余位20世纪中国重要的艺术家进行了个案研究,如今能首次推出黄永玉先生的版画展览并出版画集,的确是件幸事!如前所述,木刻是黄永玉先生艺术的根,是他视觉体系中的压舱石,对其所具有的丰富性与重要性,我们与公众一样了解得并不多,而北京画院的研究一贯强调要“熟中生、寻根本、求新意”。此项目在老院长王明明先生的指导下,将目光聚焦黄老从上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的版画创作,以“入木”为题引,由线性的时间逻辑展开,构建了黄永玉版画与个人经历、时代流变之间关系的基本叙事。展览中将首次呈现那些饱经沧桑的木刻原版。这些原版跟随着黄老经历过战乱与流浪,漂泊了一生,如其所言,像他的“骸骨”一般。更重要的是多块原版还将与作品对照展出,更是难得中的难得。

在展览的原版对照区,可以看到这些跟随黄永玉先生多年的木刻原版

这次出版与展览是对黄永玉先生研究的初步呈现,我们实难把握其如此丰盈而深邃的内容,只能说晚辈们尽力了。而且,我们也得到了太多前辈、同仁的支持。再次感谢老院长王明明先生,特别感谢雷振芳先生、黄永玉先生的家人尤其是黄黑妮老师的指导,还有广西师大出版社以及北京画院同事的帮助,在此一并谢过!

记得2010年,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为许麟庐先生办展时,黄永玉先生曾送了一个三层直抵屋顶的大花篮,放在门口,所有人都发出赞叹声。我记得花篮顶端别着一张红纸,上面写了几个字:姜还是老的辣。如今,为黄永玉先生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办展,晚辈们祝您身体健康!艺术长青!老姜更辣!

吴洪亮

2020年7月31日晨于北京望京

展览信息

展览: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

展期:2020/8/26 - 9/26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一至三层展厅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