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中国画 骷髅「可爱小骷髅」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周序雨
骷髅这个东西,大家都不陌生,无非是褪去了皮囊的人骨而已,但是骷髅形象,一般都是出现在西方宗教里,或者医学上,你知道吗?中国人,早在宋代就将骷髅画在了画里,古往今来,这可是独一份。
这幅图叫做《骷髅幻戏图》,作者是南宋时期的画家李嵩,属于宫廷画派,以细腻的工笔画见长,原先是一个木匠出身,后被选召进宫,专职绘画,在宫中先后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三朝圣上,可见李嵩的身体应该很好,活了77岁,在当时来说已经是高寿了,所以被人称之为“三朝老画师”。
关于这幅画的解析很多,大多数人都认为李嵩之所以将如此恐怖的形象画进去,背后一定有着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并且认为这是对当时南宋政权偏安一隅的嘲讽,也是对权贵阶层的嘲讽,对于画面的解构,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在此不做过多的表述,但是大骷髅身上穿的丝质衣服和乌纱帽那么明显,显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街头艺人”。
其实“傀儡戏”在宋代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街头戏法,当时的医学水平也已经对人体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不然李嵩也不可能将一副骷髅画的如此“科学”。
画出《富春山居图》的黄公望为这幅图写了一首《醉太平》,内容是“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 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 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使我最想不明白的,就是这个大骷髅和后面喂奶妇人之间的关系,从这个妇人的穿着上看,也并非像是穷苦人家,可为什么从画中传递的信息上看,骷髅和妇人明显是非常的熟络,说是夫妻也并不为过。
所以,我有一个大胆的假设,那就是,在李嵩看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成为骷髅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为什么这么说,请看下面的典故。
《庄子·至乐》之中有一篇有关于“悲骷髅”的故事,原文是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是不是有很多不认识的生僻字,难以读懂故事的梗概?
没关系,有白话文的翻译:
庄子有一天到楚国去,路上看到一个骷髅头,空空的、枯得很有型,他就用马鞭敲敲骷髅,问骷髅的死因,骷髅不回答,庄子就自己举例几种死因,违背道理、贪生而死;国家败亡,被武器砍死;干了坏事,让父母妻儿蒙羞,自己惭愧死了;被冻死、饿死;年龄到了自然死亡。
问完问题,庄子觉得累了,就用骷髅当枕头就睡了,半夜骷髅托梦来了,骷髅评价庄子的话像个辩论家说的。骷髅认为庄子说的都是活着的人身上的负担和忧患,死了就没了,他给庄子讲起死后的情况。
骷髅说死了以后,没有君臣上下、气候摧残,从容自在,和天地一样长久,当君王都没有这样的快乐。
庄子当然不信啦,世间人都贪生怕死,他觉得骷髅是因为死了才说死的好处。他给骷髅提了一个让人心动的建议,请掌管生命的神让骷髅复生、回家乡去找亲友,但是骷髅对庄子的建议毫不动心,还很忧愁地说复生就是抛弃君王般的快乐、重新担负起人间的劳苦。
浓缩成一句话就是,大家都别瞎猜了,你们都认为这个骷髅是受不了人间疾苦的偏下中农吗?不是的,人家是达官显贵,只不过在人家看来,活着,还不如死了呢。
“生不如死”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