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写景五言律诗自创「王维七绝24首」

时间:2022-12-20 18:05:02 来源:诗词原创之火云

大家好,写景五言律诗自创「王维七绝24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我们知道,唐诗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期。诗到盛唐,臻于极至。而盛唐诗坛三颗互相辉映的明星,便是王维、李白和杜甫。清人徐增说:“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而庵说唐诗》)这里的“大雄氏之学”指佛学。王维佞佛,以禅趣入诗,形成了独具的富有哲理情味的风格。

王维对诗歌的贡献并不限于山水诗,但毫无疑问,山水诗是他开宗立派的根基,最能代表他的诗歌成就,体现他的诗歌风格。王维山水诗之好,不仅仅在一字一句之奇。固然,状物之工巧自能见出作者描写的功力,但布局谋篇上的苦心经营,也是成功的关键。

就如这首《过香积寺》诗,着眼角度之新,全在题中的“过”字。这里的“过”,是经过的意思。所以全诗只写寺外景物,并无一语写及入寺观瞻和与寺僧的晤谈。这就很明白了,诗人写的只是途经香积寺时的所见所感,而不是写香积寺本身。

诗全由一个“过”字生出。诗的开头就说:“不知香积寺”。构思之妙,全在倒叙。诗人是站在已知有寺之时,倒叙出由不知有寺到发现有寺、知其何寺的经过,同时也便描绘出香积寺所在的自然环境。种种景况,全由起句“不知”二字引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是说最初本不知山中有寺,长行数里直入云山之中。

首句既已点出“香积寺”之名,便是已知有寺,此理甚明。但诗人偏要冠以“不知”二字,是要表明,此次山行本不是有意寻僧访寺,切合题中的“过”字。下面“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是说——行至云山深处,忽然传来隐隐钟声,于是他停顿下来,产生了疑问:“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实际上是向我们交代了发现香积寺的过程——在深山人踪罕到的古树密林之中,原来隐藏着一座寺庙!同时也向读者交代了香积寺所处的地理位置。“无人径”,已从空间上显示出与世隔绝的意味;“木”上著一“古”字,又从时间上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


王维发现了一个他心向往之的世外桃源。据《雍录》记载,香积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面的子午谷中,正北微西,靠近昆明池及镐水发源处。王维的描写与文献记载不同,他通过艺术家的匠心,把美赋予了山寺,感情倾向是明显的。

上面用粗线条勾勒了香积寺的大环境,美极了。但是诗人并不以此为满足。好像是因为这环境太美了,太吸引人了,诗人才停下来环顾四周,更进一步具体地写出环境的美。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咽危石”,应“云峰”二字,写声,是俯首听得;“日色冷青松”,应“古木”二字,写色,是仰头所见。“咽”,形容泉声,是说溪流蜿蜒,遇山石阻塞,其声凄咽,让人能从声响中想见山水形状。“冷”,描绘日色,山深林密,寂寥无人,这一抹斜阳贴在郁葱葱的古松之上,反而更让人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这是颈联(第三联)重点炼的两个字。笺注《王右丞集》的清代王维研究专家赵殿成很欣赏这两个字,他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其实,这两个字更妙在写出了人的感受,不仅让读者如闻如见,更能让读者同诗人一起去感觉,去体验,去身临其境,并在笔墨文字之外充实其境,创造出的境界。

诗人这样的构思,就使诗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泉水、山石、林木、斜阳、云岚……,具有了更广大的空间,更丰富的内容,使环境由画式的平面组合,进而立体化了,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了。

完成了对香积寺周围环境从宏观到微观的刻画之后,便该由诗人发表“过香积寺”的感慨了:“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人本来是要说:香积寺远离尘嚣,真是个参悟禅理、克服欲念的好地方呵!

但他不直接说出,却用了一个典故。佛教有关毒龙的典故很多。据《法苑珠林》说,西方山中有池,毒龙居之,曾有五百商人止宿池侧,被毒龙杀害,槃陀王学婆罗门咒,就池咒龙,龙悔过向王,王乃舍之。

毒龙本来是指一种杀人龙,这里用为一个典故。《涅槃经》说,住处有毒龙,恐相危害;《智度论》十四说,菩萨曾为大力毒龙,为害众生,后因持戒故,任人剥其皮、虫食其肉,最后成佛。在这里,以“毒龙”比喻人的妄心欲念,犹如今天所说的心猿意马之类。用典使得克服欲念的议论更形象,也更深刻了。

王维不愧是写景的圣手。他利用疾徐详略的巧妙调配,增大了诗歌的容量。起首二句,入山数里略无停顿,大有“千里江陵一日还”之势,那数里山路如何云烟叆叇,如何峰峦起伏,一概省去不写,只以“云峰”二字概括言之;待到闻钟停步,环顾四周,则把周围景色写得极详极细。

这样的详略调配,不仅使诗的节奏缓急有致,收抑扬顿挫之美;而且把景色描摹得如在目前,融情入景,意境之浑融完整,是盛唐以前所不可能达到的。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正道出了作为画家的王维,能用画意烘染诗情的特点。王维又是“性闲音律,妙能琵琶”(《集异记》)的音乐家,所以他不仅能对烟岚、危石、日色、青松等以形色勾摄魂魄,对钟声、泉响也特别敏感,谱入诗行,更使画中有音,成为“有声画”。

但是,能否入画并不是判断诗歌好坏的标准,因为“诗是一门范围较广的艺术,有一些美是由诗随呼随来的而却不是画所能达到的;诗往往有很好的理由把非图画性的美看得比图画性的美更重要。”(莱辛《拉奥孔》)

王维写了对香积寺由“不知”到发现的过程,写了诗人的心理活动和对环境的感受,这正是诗所特有的题材,是绘画所无能为力的。王维是诗的行家,他没有使诗向画靠拢,而是让画意为诗情服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写诗的目的,不是要再现大自然的美妙风光,而是要抒发主观的情绪,把诗人的人格、精神注入到山水中去,诗境即心境。

《过香积寺》创造的这种空寂境界,正是诗人向往远离尘嚣的淡泊心境的体现。王维是把香积寺当作他心中的桃花源来写的。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直接展示了桃花源内的风光景象,王维则只是用寺周围的景色进行渲染烘托,其用意是相同的。

这种境界,以及行至无人径处,恰逢钟声起时,穷尽复通,生灭不已,都是禅意入诗造成的富有哲理的境界。王维又隐居,又精禅理,是否就超脱尘世心如止水了?其实不然。

对于归隐,王维说:“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早秋山中作》)对于奉佛,王维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他又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这些诗句都透露了不得已而为之的胸中块垒,并没有完全忘怀世事。

诗中写了几响钟声、一抹阳光以及幽咽的泉鸣,人们会说这是以动写静,其实,反观之,便是静中有动,甚至连那不安于禅寂的妄心欲念,都暗示着静谧背后的奋争,蕴含着勃勃生机,这正是盛唐精神的流露。王维有着一颗活跃的心灵,不能单纯作为释教徒与高隐看待。他是一个典型的盛唐诗人。

#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诗词#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