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历史 传承中华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大家好,批评盆景的病态美的文章「盆景美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深度解读:再谈盆景艺术的残缺美
我国盆景(主要指桩景)存在着一种特别突出的美——残缺美。这在以往的理论中几乎没有提及,很有必要进行探析。
盆景艺术是一种经过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多种人为艺术加工而呈现出来的独特现象。如桩景的某些部位残缺不全,或枝干腐蚀,或外表凹凸不平,或梢枯枝断等等。
这些现象是拙与巧、刚与柔、虚与实的相对,并且与植物的健康生长相反相背,但同时也呈现了千姿百态的自然乐趣,使人心旷神怡。
譬如明代的《桔柏盆景》、清代的《盆梅》和新中国扬州盆景《虚怀若谷》等,都是以其残缺不全的外部特征表现了浑然天成的自然奇超。这是其一。
其二、人们以残缺为美,并在艺术创作中蓄意精心雕凿,往往是由于通过种种残缺现象看到了人的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祟高美的缘故。
《枯木逢春》是用黄荆老桩作成的枯峰式作品,老桩枯朽斑驳,空洞处处皆有,残缺得形象奇特,古拙得别有韵致,加之与生机盎然的枝叶形成的鲜明对比,观之使人振奋,给人以历经万般磨难仍坚强不屈的联想。
中华民族自古祟尚自然。早在春秋战同时期,庄子和老子就宣扬“返朴归真”了。魏晋以后,由于佛教的流行和儒、道的影响,出现了追求隐逸和超脱尘世的思想意识,它引导人们从自然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
在这之后的漫长岁月中,这种思想始终伴随着我国盆景的发展,以残缺为美的风格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得以流传的。
另一个方面,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改朝换代,南北征战,人民饱经磨难,形成了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精神性格。
所以,我国盆景常以千疮百孔的残缺现象为古气,以健壮的枝叶相衬托形成刚柔相济、枯荣互补的对比艺术手法,这实际上是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的反映。形式原则,离开它谈中国盆景是没有意义的。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图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