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答案「四大题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作用题
(一)标题的作用
1.常考提问方式
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③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
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2.标题常见的作用
①点名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②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
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④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
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题思路:
①题目含义:表面义、深层义。
②题目与表现手法的关系:运用何种修辞
③题目与与文章结构关系:是否起到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④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是否明确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
⑤题目与主旨情感的关系: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⑥题目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是否暗示或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答题步骤:
①明确标题含义:表层义、深层义。
②分析文章结构:与开头结尾的照应、文章的线索
③标题与文章中心关系:本身的点题作用、揭示文章的中心内容
④分析效果:注意题目本身特点(比喻等修辞、特定句式等);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思考及兴趣。
3.标题的含义
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
①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步骤: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
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和象征义等)。
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答题模式: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中心。
4.“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可换成另一标题”类
答题步骤:
①答文章主要内容
②答标题含义(有时可不答)
③答标题作用
注:当标题没有深层含义时,答出文章主要内容就可以,不需再答标题含义。
(二)句段作用题
答案要点:
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或总结上文,眉目清楚;或引出下文,脉胳有致;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或前呼后应,结构谨严;或点明(深化、升华)主旨,激人深思。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三)引文的作用
要点: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作用;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四)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
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五)景物描写的作用
【知识储备】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C.烘托叙述对象某种特征。
二、原因概括题
常见题型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
命题特色
概括内容要点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这类题多以问“为什么(或原因、理由是什么)”形式出现,故选“原因概括题”为代表。内容概括有整体概括和局部概括两种,而“原因概括题”则是全文内容要点的概括。
常见提问方式
①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②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③概括文意。
总结:
原因概括题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这种题型建模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提问模式(常见提问模式见前面“命题特色”部分)。
2、把握思维模式
(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因。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
3、规范答题模式
(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回答。
三、体会含义题
常见题型
1、语句的理解题
2、语句意蕴题
命题特色
体会含意题主要是针对考点“体会主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而设置的题型,意在考查句子内容的思想性。
体会含意题主要考查对句子丰富含意的体会能力。
总结:
1、关注提问模式: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握思维模式的“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
3、规范答题模式: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
四、鉴赏表达特色题
常见题型
1、列出技巧题
2、鉴赏技巧题
3、技巧作用题
4、语言特色题
命题特色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而设的一种题型。鉴赏表达技巧(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
总结: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真实感)。
表达方式例举:
1. 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有四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说明文常用)
2. 掌握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与小说进行区分学习)
3. 掌握描写的技巧、角度及其作用。
说明:描写技法还有其他内容。
4. 掌握抒情的角度及其作用。
抒情,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物,典故等抒情)
一、读懂文章,探究意蕴
(一)读懂文章
1.把握段落中心句
纵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2020天津《线条之美》)
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 ②蕴藏艺术能量 ③体现人体之美
④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 ⑤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提示:答案的要点,基本来自各段的中心句。
2.关注抒情议论句
3.留心首段和尾段
4.理清文章的线索
(二)探究意蕴
1.词语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2015 江苏《比邻而居》)
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提示:要注意词语的语境义。前两句总写;第三至六句讲这家有虚无浮华的气息;第七句讲生活不大有定规以及咖啡的味道较弱;第八至第十句讲的是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
(2)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2014湖南《粮食》)
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
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2.句子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2018浙江《汴京的星河》)
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
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提示:要“根据全文”相应文字(“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联系时代背景。
3.标题
(1)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2019天津《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2)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2011全国《针挑土》)
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
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
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3)“透明”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透明》)
①“透明”既是指老年人身体的衰老单薄,正像文中所说“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 ;
②也指老年人生活的平淡乏味,“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
③更是指老年人被亲人忽略、漠视而缺少关爱的生存状态。“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
提示:从老人的身体和精神以及旁人对老人的态度多角度作答。
(4)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018北京《水缸里的文学》)
寓意
①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
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
③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
④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
表达效果:
①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
②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象来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造奇迹,揭示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兴趣。
提示:解答散文标题类试题,可以采用“五问法”:一问标题的表层含意和在文中的深层含意是什么;二问标题是否点明了写作对象或写作内容;三问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态度;四问标题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或某种哲理;五问标题是否文章的线索或结构思路。最后再根据标题的内容指向带到文中具体分析,按题干的要求进行阐释概括。
二、赏析语言,把握特点
(一)赏析语段
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2020天津《线条之美》)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
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提示:要联系本段的中心,从手法、效果、内容等角度作答,有时还要答感情。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2019天津《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或:大草原的生生不息)。
(二)风格特点
1.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2009湖北《书房的窗子》)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提示:赏析语言的三个抓手是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
2.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2013山东《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①形象生动。如“她撒一把米,鸡们怀着感漱之情扑动翅膀,争夺地上的米粒”,在精致的细节描写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鲜明生动。
②优美抒情。如“古老的笨重石磨转动起来,金黄的玉米被缓缓磨成面粉”,运用多个抒情性意象,给人诗情画意之感。
③含蓄蕴藉。如“这一点儿也没有损害劳作中的默契,仿佛一出戏剧的出演,已经经过了预先的排练”,语言含意丰富,从而具有了多重思想情感。
④简洁而细腻。如“蓝,蓝,白云停留一会儿,就又很快散尽,剩下的,仍然是蓝”,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细腻。
(答出两点或类似意思,并分析得当,即可)
3.八校联考:
①语言细腻,对于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巧用细节描写。如“女儿忐忑不安”“女儿欲言又止”,巧妙展示女儿的心理状态。
②语言简洁明了,用词准确。如“瞧你”“对嘛!”语言精准传达了人物的情绪。
③语言优美,用词文雅。如“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画面具有古诗般的意境美。
④具有明显、浓郁的抒情性。如父亲认为母亲常忘事后提醒女儿“好了,平时帮着你妈”。
4.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2017全国《我们的裁缝店》)
①人物对话适当使用方言词,地方色彩较浓厚。比如写到年轻媳妇做裙子,提醒别让自己的公公知道,说公公知道了要“当当嘛”;
②叙述语言幽默风趣,轻松活泼,令人忍俊不禁。比如年轻媳妇用三只鸡来换裙子,作者说“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③叙述语言如同拉家常,温和朴实之中又有深厚的情味。比如“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5.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2018浙江《汴京的星河》)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
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
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6.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018浙江《汴京的星河》)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
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7.第7、8两段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2018上海《错位之思》)
(7)儿女们碍于虚荣,纷纷劝阻,说,您腿脚已不灵便了,应该养在家里,却满世界捡,外人见了,会对我们产生质疑。母亲说,正因为腿脚不灵便了,才需要动,这跟年轻时不同,年轻时是为了填乎日子,不得不动,现在是为了心里盈满,乐意动。动一动就满心欢喜,不动反而不自在。
(8)从母亲身上,我似乎懂得了,所谓岁月,就是无论如何都要过的日子,这其中的行止,都是被迫的动作,人不能左右,生活的状态就常出现错位。随着阅历的增长,心灵的深处便多了生命的沧桑之感,即面对生活的种种错位,不再诧异、惊恐,更不再抱怨,而是以豁然的心境泰然处之,如此,人就自在了,从被动的顺应,到主动的顺应,最后进入乐生之地,俗生活也有了佛门禅意。母亲在捡荒中的乐此不疲,或许就有了个中意味。
第⑦段以客观叙述为主,语言直白通俗。客观地叙述了“子女”“母亲”对待捡“破烂”的不同心态和理解方式,语言浅显质朴。
第⑧段以议论为主,语言深沉隽永。主要阐述了作者对母亲行为背后的生活态度的思考:面对生活的错位,泰然处之,豁达面对,乐观地面对生活,语言意味深长。
8.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7全国卷Ⅱ《窗子以外》)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提示: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三、把握结构,理清思路
1.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2020 新高考山东《建水记》)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
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2.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2020新课标Ⅲ卷《记忆里的光》)
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
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
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2020新课标Ⅲ卷《记忆里的光》)
“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提示:“记忆里的光”,表面上指“光芒闪烁的图标”,实指新中国和党的指引。
4.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提示:结构思路题,要尽可能指出线索。
5.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写作思路。(2012重庆《太阳梦》)
①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
②“梦”的实现——从太阳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③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6.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2018浙江《汴京的星河》)
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四、信息筛选,归纳概括
1.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2016天津《虹关何处落徽墨》)
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提示:第三点存疑。要补充徽墨历史久远,享有美誉。
2.身处浮躁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克服浮躁?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2021湛江一模)
①静下来,保持心性,感受心灵;②静观内心,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
③慢下来,找回本心;④懂得感恩,用爱心治愈浮躁。
五、分析文中材料的作用
1.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2020天津《线条之美》)
①引故事使文章生动,作例证有力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
②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2.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
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3.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2016天津《虹关何处落徽墨》)
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④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提示:作用类题目还可补充:丰富内容;富有文学性;增加文化含量;激发阅读兴趣。
4.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8北京《水缸里的文学》)
不同:
①第4段运用更多的细节描写,刻画的更加生动传神,如细致地描写了仙女钻出蚌壳由小变大的过程。【手法】
②第4段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性色彩,故事的场景与自己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自己的喜好有直接关系。【内容】
作用:
①两段通过对比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自己独特而真实的心理,表现了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内容、主旨】
②承上启下,共同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结构】
六、两则文本,文理验证
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析。(6分)
文本二:
我近年写的是回忆和追溯性的散文。有人说我是唯一的,是独自在营造“红色意境”。我觉得这种说法没什么不好,我能够接受。但必须告诉人们,我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我没齿难忘地爱着和记住的那些人。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重提这些历史,绝不是要重温家族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
①《幺姨的灿烂年华》刻画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营造了“红色意境”;
②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抒发崇敬、赞美之情,体现了“真实和真情”的创作原则;
③热情讴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当下事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
提示:红色、经典、分享,三个关键词要一一落实;不要忽略“结合两则文本”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