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大家好,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诗经中的礼乐文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节:周代礼乐文化发展概述
周代礼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建立-完善-冲击-重修-破坏-修复-再破坏
周礼与周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兴衰发展史也呈现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抵可分为七个阶段。
建立阶段:周公制礼乐,拉开了周代礼乐制度逐步建立的序幕。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等一系列礼乐制度。随后,进入平稳发展的成康盛世。这一阶段的礼乐成果在康王时代的“定康歌”的活动中得到整理和编辑。
完善阶段:昭穆时代,一方面,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初制的礼乐制度不能满足当时的礼乐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各种典礼仪式的成熟,真正意义上的周代礼乐制度,也在各种典礼活动日益具象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至穆王时代真正完成。
冲击:穆王时代是周礼成熟和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周王室由盛转衰的分水岭。随着社会混乱程度的加剧,周王室衰微的迹象愈发明显,周礼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例如,懿王死后,嫡长子继承制被打破,王室内部的权力争夺消耗了周王室的实力。
重修:宣王中兴、重修礼乐,一时出现礼乐复盛的现象。
破坏:昙花一现的复盛并没有挽救周王室的颓败之势,周幽王的昏聩更是直接导致周王室的覆灭。幽王丧灭和此后“二王并立”的局面,不仅使周王室的力量受到沉重打击,同时也给维系社会统治秩序的礼乐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破坏。虽然周王室此时仍保持着政治核心地位和一定的军事力量,控制着诸侯势力,但也出现了许多逞意行事、违背周礼的事件。
修复:随着周王室逐渐沦为霸主的傀儡,王室已经基本丧失控制诸侯的力量,只凭着文化积淀的力量加上霸主齐桓公、管仲君臣的倡导,周王室反而比春秋初期更加重要起来。春秋时代,九州一统的观念早已形成,在未出现“绝对霸主”时,周王室“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便是无可取代的。“同恤王室”成为求霸者的有力口号。此时礼乐制度再一次成为协调复杂社会关系的重要力量,呈现出积极的现实意义。尽管齐桓公之后,各诸侯霸主不再拥有真正的“尊王”之心。但基于现实意义,努力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也是得到了后继者的维持,成为小国保全的有效途径。
再破坏:进入吴越逞强,诸侯不复勤王的春秋后期,王子朝之乱彻底断送了周王室作为“天下共主”的历史。吴国称霸后,举行盟会也不按周礼办事,至此,周礼遭到彻底破坏,最后失去了维系世道人心的力量。
第二节:《诗经》的性质与分类
《诗经》作为周代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诗经》的创作、流传与集结,更直接体现与周代礼乐制度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
《诗经》的四始结构(风、大雅、小雅、颂),是周代礼乐制度下四分结构音乐观的直接体现。
具体而言,风指声音、曲调。与雅、颂区别的风,指各地的乡乐、土风。《诗经》中的风是指与15种乡乐配合的歌,虽然《诗经》中的风经过雅化加工,音韵和文词呈现统一的倾向,但其浓郁的地方色彩仍当通过音乐与方言歌唱表现出来。音声曲调的地域差异性是区分的判断依据。
“雅”得名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源于名为“雅”的乐器,另一方面,周人总是以夏人后裔自诩,“雅”与“夏”在声音上相通。所以原本作为乐器之名的“雅”,具有了代表中原正音的文化意义。雅者,正也。《大雅》与《小雅》的区别在于表演方式的差异和音乐性质的不同。《大雅》用工歌、乐舞配合的方式表演,而《小雅》则用工歌、笙奏、间歌的方式表演。
“颂”得名的原因与名“庸”的大钟密切相关。庸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乐器,多用于祭祀活动。“颂”为“容”的本字,声音上由于“庸”相通;故而不断强化“颂”“美德”“告功”的意义。周人立国后,以仪容为本义的“颂”逐渐取代本属于“庸”的“言成功”的意义,逐步成为天子祭祀之乐的专称。
第三节:《诗经》的作品时代与文本结集
《诗经》共305篇,故而又被称为“诗三百”,产生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之间。从作品中看,周代诗歌史大致有五个创作高峰阶段。
1、周武王克商至周公制礼作乐的西周初年:建国初始,所面临的的最迫切的事情就是建立一套与周人的社会生活及统治秩序相适应的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从根本上确立了周礼“尊尊亲亲”的精神原则,奠定了中国文化礼乐相须为用的的基本特点,开创了中国文明史的新时代。这时期的内容主要围绕着“纪祖颂功”和“宗庙祭祀”展开。
2、周礼逐步走向完善的周穆王时代:不断具象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典礼活动,需要更多的乐歌配合。于是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大量以仪式乐歌和歌功颂德为题材的乐歌。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用于燕享仪式的燕享乐歌,开启了中国燕香文化散的先河。
3、讽谏诗开始出现。随着周宣王以武兴国带来的胜利,也是迎来了第三个高潮时期。一方面,产生了一批歌颂战争胜利、赏赐立功将领的诗篇。另一方面,也为礼乐活动的复兴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基础。最重要的是出现了
讽谏诗开始出现。随着周宣王以武兴国带来的胜利,也是迎来了第三个高潮时期。一方面,产生了一批歌颂战争胜利、赏赐立功将领的诗篇。另一方面,也为礼乐活动的复兴提供给了现实的条件和基础。最重要的是出现了“采诗入乐”的制作方式,不仅丰富了《诗经》的内容,同时也推动了颂赞之歌与讽刺之诗的合流。诗教开始突破乐教的束缚走向独立,向着以德教为中心的阶段发展。
4、幽平之际的动乱时期:动乱年代为诗歌创作的兴盛提供条件,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主题是讽刺时政、感时伤世,抒发身处黑暗混乱社会所产生的忧惧、绝望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诗言志”的观念,大抵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5、诸侯争霸的春秋中前期:孟子说:“诗亡然后《春秋》作”,这里的“诗”是指讽谏之诗,与“诗亡”伴随的文学现象是,注重抒发个人情怀和感受的各国风诗蓬勃兴盛。
孔子删《诗》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增删诗篇、调整次序、雅化言语。
第四节: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作为不祧之祖对后世文学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其事,直接言之;直截了当,少有修饰。比是比喻,以彼物言此物,包括比喻和象征。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即起兴。
其次是叙事简洁生动,各有侧重且具委婉曲折之妙。
最后是语言形式特点,章节复沓,也就是反复咏叹,留下一种回环迂曲的深刻印象;且语言形式多变,从一言到八言,具有多种体式,为诗歌体式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需要背诵版的思维导图的话,私信我就好。《诗经》书里从周礼的关系来展开分析形成脉络的,并没有很详细地进行艺术赏析的分析。前年的赏析题也是赋比兴的比较。《诗经》大题可能性不高,选择题的话已经考过赏析了,所以感觉要考也是会从与周礼的关系下手了。(小小的想法,也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