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大家好,「艺起前行」时代经典——陆俨少 宋文治 周昌谷艺术作品展|云美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今天,乐乐将带大家云游陆俨少艺术院的“时代经典——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艺术作品展”,展览由陆俨少艺术院、宋文治艺术馆、周昌谷艺术馆联合举办,共展出三位艺术大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70件。
展览概述
陆俨少、宋文治、周昌谷均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家,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既体现了主观的艺术选择,又展现了客观的时代影响。他们的创作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不断探索与革新的艺术历程。展览还展出了三位艺术大家交游的文献资料,让观众在深入系统地了解三位国画大师艺术成就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他们之间的丹青之谊。
陆俨少与宋文治在1940年代末相识于嘉定南翔,此后,亦师亦友,志契道和,各自走上艺术的高峰。陆俨少与周昌谷1960年代初都曾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两人年龄相差廿岁,书画艺术使二人成为知己。陆俨少早年受王同愈、冯超然等前辈画家的提携教诲,至晚年仍写下“常怀夫子携,历历记犹新”的感怀诗句,可见陆俨少对待师情、友情之真切,他与宋文治、周昌谷相交相知亦是如此。
陆俨少
陆俨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人。自幼好画,曾随王同愈(前清翰林)学习古文诗画,后拜海派名家冯超然门下,正式开始学画。他从“四王”入手,力追宋、元诸家,同时以自然为师,游遍名山大川,并于抗战年间入蜀八年,后又赴新安、井冈、雁荡……心物同化,为其笔墨又注入了新的元素与时代精神,终于创造出为世人所称道的“陆家山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陆俨少在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率先招收山水画研究生,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并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山水画教育体系。他深厚的传统文人的修养,寓诗、书、画于一炉,艺术成就斐然,成为我国当代杰出的山水画大师。
作品精读
1 陆俨少《三峡图》
陆俨少《三峡图》1987年 91×354cm
《三峡图》称得上是陆俨少先生晚年峡江系列的代表作,画面留白、勾云、墨块、勾水等技法运用自如,奔腾的江水,流动的朝云,动态的山脉走势,使读者观之如有一副动态的画面呈在眼前。再看留白之法,自1964年在歙县写生时初创留白之法,经七十年代新安江写生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至此已运用得十分精妙,与墨块、勾云之法相互映衬,云霞掩映,变换不定,由画面左侧的紧凑到右侧的疏朗,画面的流动之感处理的不漏痕迹,自然天成。勾水之法在用笔上与早年的劲挺细密相比,多了一分生拙老辣。在笔墨细节上来看,笔墨愈发老辣洒落,江水以陆式勾水之法写就,旋波洄洑,壮丽奇诡,两岸危岩峭壁,笔墨磊落洒脱,运笔轻重缓急,提按转承,山脉的蓄势由左上角而下,由高而缓。山石之上林木、云雾掩映,林木以中锋勾其枝干,再以点叶写就而成,布局安排错落有致,朝云则以勾云之法,由左至右,通贯全幅,与山势、流水相呼应。使观者览之,峡江之险,犹若眼前。
2 陆俨少《东蒙隐居图》
陆俨少《东蒙隐居图》85.1×50cm 1988年
《东蒙隐居图》为其晚年变法的成功之作,笔法细密繁重,几层浓淡相破、干湿夹杂后,植被与山石交融,山便愈发厚重,一派苍茫华滋之感,设色大胆鲜丽,笔法娴熟可见自信。
宋文治
宋文治(1919-1999),江苏太仓人。少年家贫,曾在上海、苏州当学徒,后得亲友资助,考取苏州美专学习。早年还在太仓、安亭两地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达十六年。在这期间他勤奋好学,努力钻研,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问道于前辈画家朱屺瞻、陆俨少,相互切磋;又先后从张石园、吴湖帆两先生学画。掌握了传统山水画的技法,打下了坚实基础。1957年他调进江苏省国画院,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使山水画传统逐步与时代脉搏相适应。
宋文治先生的画,秀而不媚,甜而不俗,严谨中有疏放,清丽中显苍沉,形成了自己的清新、隽秀、空灵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面貌,成为“新金陵画派”的一名主要代表,也是“新娄东画派”的举旗人。
作品精读
1 宋文治《江南春朝》
宋文治《江南春朝》64×46.2cm 1962年
《江南春朝》作于1962年3月,是他早期江南山水画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画江南古巷常见之景,画中白墙青瓦,春暖花浓,使人遐想翩翩。笔调轻快灵动而不纤佻,设色嫣红秀润却不媚俗,逸笔的桃花丛中掩映着精致的点景,几笔草草勾出倒影,留白水面处有飞鸟拂过,轻点淡染虚实得宜。在桃花簇簇的水乡春景蕴含中着画家对故园乡土的依恋情愫。
2 宋文治《山川巨变》
宋文治《山川巨变》77×98.5cm 1960年
1960年9月由傅抱石、亚明率领的江苏省画家团一行13人到广东、湖南、陕西等六省十余市访问、交流和写生,行程两万三千里,为期三个月,目的是要探讨中国画笔墨如何反应现实生活。宋文治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负责后勤工作,并协助傅抱石抓创作交流等事宜。《山川巨变》是宋文治两万三千里写生活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此行的第一幅新颖动人的作品。此后参加了第二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河新貌”汇报展,在当时美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家认为,江苏省国画院的艺术家已经做到了比较自然地将传统技法与现实生活题材相结合,能够表现出时代精神。宋文治的艺术境界经过了此次写生活动也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并成为了“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画家之一。
作品抓住了三门峡大坝这一最典型也最激动人心的场景,笔墨豪放,主题突出,将黄河水奔腾翻滚,一泻千里的雄伟壮姿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侧面和下部的山头上,工地红房、高压线杆、大吊车与烟囱穿插其中,层层远去。作品表现出三门峡工地的雄伟气象,展示出水电工程之浩大与繁忙的建设景象。这幅作品是宋文治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也奠定了他作为“60年代中国现代绘画创新的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周昌谷
周昌谷(1929—1986)浙江乐清人。幼年即初露艺术才华,颇得地方赞誉。1948年入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1953年毕业留校,1955年,他创作的中国画《两个羊羔》荣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这是新中国在美术方面争得的第一次国际金奖,誉载画坛。此后三十余年,他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创作,与李震坚、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等共创“浙派人物画”,建立了现代中国人物画的教学新体系,在全国影响很大。周昌谷传统文化修养全面,他主张在继续发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广泛研究和吸收中外文化遗产,坚持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对待中国画的革新问题。他勤奋刻苦,治学严谨,所以功底深厚,能熔诗书画印于一炉;以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勇于探索、革新,达到独辟蹊径、自成一格的境地,成为当今中国画坛的一代名家。
作品精读
1 周昌谷《两个羊羔》
周昌谷《两个羊羔》79X39.1cm 1954年
《两个羊羔》1955年获得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为新中国第一个美术国际金奖。作者深入藏区,以极其敏锐的观察力,描捉到最能表现生活的细节。画中藏族女孩身俯围栏,口含小草,双足摩挲,满心喜悦地凝视着两只可爱的小羊羔,让人感受到孩子的天真淳朴和那种发自内心的对新生羊羔的爱恋,整个场景恬静、祥和而美好,藏区风情浓郁,情景交融,诗意盎然。
通篇以水墨为主,简洁明豁,这是画家的前期代表作。画面上紧下松,对比呼应,变化丰富,整体统一。人物及围栏竖杆与直幅画面成形式呼应,人与羊羔产生数量、大小、形状、动静的对比,人物上身的白衣与黑裙形成色彩对比,栏杆的细长与人物的宽松形态也形成对比,以及远近高低、主宾层次、虚实疏密、黑白色墨、枯湿浓淡等形成多重对比呼应,对比虽多却依然简洁单纯,恰到好处。观此画从左下的小草到羊羔、脚丫过渡到人物的上半身,最后透过横杆把视线引向远处那些圈在栏中的羊群,起、承、转、合分明,空间延展,开阔意远,而主题鲜明,艺术形象美好、层次井然清晰,有笔有墨,十分耐看,艺术感染力很强。
2 周昌谷《黄宾虹先生像》
周昌谷《黄宾虹先生像》 92.8X61.2cm 1959年
周昌谷在绚烂而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大胆进行中国水墨写意绘画中色彩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力求熔古今中外诸元素于一炉。
这张《黄宾虹先生像》是周昌谷最早也是最好的宾虹画像图之一。描绘的是对景写生的情景,宾虹先生一手拿铅笔一手拿着速写本,端坐椅上,聚精会神地在观察,这是落笔前的那一刹那,非常传神。人物面、手部用线条和敷以浅绛来表现,衣服则是用破墨、焦墨等丰富墨法参以线条来表现,把中国传统的用笔用墨表现得更为充分和淋漓。周昌谷敬重黄宾虹,对他作品钻研很深,有意吸收用笔用墨之法,甚至自觉地将其山水技法引入人物画。
小编还为大家准备了全景看展,
供稿:陆俨少艺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