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大家好,译论是什么「译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来源:《翻译论坛》2017年第1期
转自:江苏省翻译协会
摘要:“杀马特”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流行语,其英译有两种形式:smart和shamate。本文通过伪译和回译的角度分析指出杀马特并非smart的音译;smart是杀马特群体的自我命名并寄寓美好含义,但被话语社团其他成员解读为讽刺意义,而在实践中,杀马特多被零翻译为shamate。像杀马特这种在原语文化中存在争议的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尤其要引起译者的注意,不但要从专有名词的翻译原则着眼,还要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考量,以避免将不适当的价值判断糅合进新词的翻译中。
关键字:杀马特;网络新词;英译;价值判断
1 杀马特现象“杀马特”是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新词语,用于指代来自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90后农民工群体,他们在外表上以种种惊悚雷人的妆容、衣着示人,如留着“洗剪吹”的夸张发型,但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大城市中从事低收入工作。目前,传统媒体和网络社区对杀马特的关注呈现出两个极端:一边是极尽嘲笑之能事的话语狂欢与“审丑趣味”(李清华,2013),另一边是对杀马特现象的理性反思与人文关怀(任宝华,2013;张天潘,2013)。而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题为《失败的虚荣》(Vanity Fail)(Lu,2013)一文更是将杀马特现象提升到“中国阶层分化”的高度,认为杀马特不同寻常的时尚选择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原因:集体疏离感,这是中国移民大潮和社会阶层区分扩大的副产品。在诸多英文报道中,杀马特的英译有smart和零翻译shamate两种版本。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对杀马特一词进行追根溯源,对其英译的翻译学原理进行探讨,本文旨在这方面做一番尝试。
目前广为认可和接受的杀马特起源是对日本视觉系的模仿(Lu,2013;陈舒扬,2013)。“视觉系”(ヴィジュアル系)源自英语Visual,简称V系、VK(visual kei)、VR(visual rock)等,与摇滚乐密不可分,其渊源可追溯到西方的华丽摇滚(Glam Rock或Glitter Rock)。不过日本视觉系奇特的化妆效果仅是其音乐内容与舞台表演的表现形式,其“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富裕和经济发达基础上的艺术的大众化”(张子宇,2013),非但不下里巴人,反而颇阳春白雪。但杀马特仅是对视觉系外在形式的模仿,他们以炫目的扮相和自拍方式通过QQ群、QQ空间、百度贴吧等虚拟空间迅速扩张,在网络上形成多个杀马特家族,并自称“中国视觉系创始人”。然而,脱离了艺术理念、音乐创作和文化沃土,杀马特便只能是中国移民大潮的副产品,是亚文化接近主流的一次尝试,是“文化区隔与文化歧视”的产物(张天潘,2013)。
2 从smart到杀马特:伪译?网络、媒体对于杀马特的介绍、评论普遍将杀马特视为smart的“音译”。有的报道“推导”了整个音译过程:“smart→SMT→杀马特”(马梦娅、赵静,2013);甚至还有网友对音译的汉语选字“杀”、“马”与“特”作了一番解释。
以上两种假设貌似合理,但都明显带有“事后之明”的推理特征。首先,所谓“smart→SMT→杀马特”的音译推导并无可靠依据。第一步“smart→SMT”就很值得怀疑,因为英语中smart几乎不会缩写为SMT。在英语版维基百科(en.wikipedia.org)以SMT为关键字检索,可以得到24个结果,其中22个是专有名词的首字母缩略词,仅有两个是单词缩写: seamount(Smt.)与Shrimati(Smt.,印度对女性的敬语,类似英语中的Mrs.)。而第二步“SMT→杀马特”就更无定数。SMT可以是任何有意义或无意义的三个汉字拼音的声母缩略词,如“施密特”、“生命藤”、“萨曼塔”,甚至可能是网友对杀马特的戏称“傻模特”。此外,这个所谓推导式中的箭头也完全可以改变方向,形成另一种更为合理的推测:“杀马特→SMT→smart”,第一步从杀马特三个字的汉语拼音声母缩略词而推导出SMT;第二步,SMT恰好与smart的辅音字母相同,而且smart本身就有时尚、漂亮、聪明的意思,用来做杀马特的英文名恰好表达了杀马特群体的潮流追求。
其次,“杀马特”这三个汉字最初并不是固定搭配,网络中还有诸多简体、繁体版本:沙犸特、杀犸特、杀玛特、杀獁特、殺馬特、殺獁特、蔱獁特,目前使用最多、最广为流传的是“杀马特”这三个汉字组合的版本,可以说,以“杀马特”这三个汉字的组合来指代这一特殊群体是话语社团成员在语言使用中协商、选择的结果,并不存在从smart到杀马特音译的汉语选择过程。
按照这个思路推测,杀马特便极有可能是“伪译”,虽以翻译的形式呈现——诸多媒体、网络文章认为杀马特音译于smart,但两者实际上并不存在对应关系,从未有过事实上的转换操作以及翻译关系,仅是网友出于某种目的造成smart与杀马特所谓音译关系的假象,正如“作家为了赢得更多的读者,便利用其阅读期待将自己的原创文本掩饰成翻译发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Robinson,1998:183)。从命名的角度考虑,鉴于杀马特是中国文化土壤里滋生出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那么命名者是否有必要先用英语smart对其命名再将其译为汉语“杀马特”?这种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那么杀马特究竟是如何与smart联系起来的呢?
目前可检索到的、最早将二者相联系的网上信息出现于百度百科的“杀马特”词条。该词条自2008年8月4日创建以来,已经过多位网友共计483次编辑,最近一次更新日期为2016年9月16日,词条字数由最初的245字增加到5332字,对杀马特这一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详尽的阐述。浏览该词条的历史版本可以发现:该词条创建之初,创建者并没有将其与smart相联系。smart于2008年12月21日被加入词条:“杀獁特这个名字源于英文Samrt(www.samrt.cn)[原文如此],译为1:聪明,伶俐。2:时尚的,前卫的,帅的,潇洒的。我们沿用了第2层的意思。”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信息的编辑者将smart错误拼写为samrt并以此申请了网站域名(这一拼写错误于2009年1月8日由另一位网友修正;该网站域名现已失效)。但是由于百度词条的编辑具有开放性,后来的编辑者将反面、消极态度附加在smart释义后,指出杀马特群体并不“时尚、前卫”,“在他们身上并非如此”。当话语社团成员对smart产生不同解读时,smart与杀马特共现时便已具有讽刺意义。因此,又有编辑者试图撇清杀马特与smart的语义联系,指出“smart除了谐音以外和杀马特没有任何联系”,甚至有人在谐音上大做文章,加入“smart→SMT→杀獁特”的流程,这一推导式后来长期保留在词条中并被网络帖子、报纸杂志等广为引用,作为“杀马特音译于smart”的佐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最初发音与语义并重,还是最终仅保留谐音,smart与杀马特的联系是杀马特群体的自我选择,是他们试图对自我进行英文命名并在命名中寄寓“时尚、前卫、帅、潇洒”等美好含义。但“一个词或词项在话语中的意义对应于它被使用的方式”(Teubert,2010:73)。smart进入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话语之后,“由于文化知识精英的话语垄断与价值重构”(张天潘,2013),话语社团其他成员将其解读为含义相反的讽刺语。由于命名者不能决定社会对名称的解读,此处命名者的寄寓与社会解读之间便产生矛盾。话语社团其他成员并不认同杀马特自我标榜的smart,认为杀马特处处突破传统美学规律的服饰、发型、化妆根本算不上时尚、前卫,充其量只是另类、非主流,把夸张怪异当作个性。因此杀马特群体也有意撇清与smart的语义联系,转而强调二者的谐音关系。
3 从杀马特到shamate:回译?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标签,杀马特是一个专有名词。如果“杀马特音译于smart”的假设正确,那么杀马特应该算作源于外来词汇的专有名词,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二手专有名词”——“原文中来自原语文化之外的专有名词”(韩子满,2011),即杀马特是“汉语中来自英语的专有名词”。现在试着将杀马特回译成英文。现行专有名词外译汉的规范是:人名和地名在大多数情况下音译,机构和书刊名等则主要意译;音译要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即译名要接近原语言的发音;音译和意译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原则,即已经有通行译名的,不可重新译名(韩子满,2011)。那么,在将杀马特这个二手专有名词进行汉译外的回译时,是不是也应该采用音译、遵循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原则?从理论上来说,按照“杀马特音译于smart”的假设,杀马特应回译为smart。但从大量文本实践来看,情况并非如此。
笔者对网上介绍、评论杀马特的11篇英语文章(国内六篇、国外五篇)进行语料分析后发现:虽然这些文章都提到杀马特是smart的音译(transliteration),部分文章还指出smart的使用是一种讽刺、贬义,因为“杀马特并不smart”(Lu,2013;Lam,2013a;Archer,2014;Liu,2014)但是在指代这一特殊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杀马特的汉语拼音形式,即零翻译shamate(Archer,2014;Botezatu,2013;Encyclopaedia,2014;Globaltimes.cn,2014;GuangmingOnline,2013;Lam,2013a,2013b;Liu,2014;Lu,2013;Tang,2013;Zhou,2013)。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以下两篇文章同时也使用了smart来指代这一群体,但作者都进行了一些精心操作,具体如下:
China’s “Smart” phenomenon; the Smart; the smart; the group of Smart (Guangming Online,2013)
the “smart”; the“smart” demographic; the almost urban “smart” guys; the “smart” ones; their “smart” brothers; “smart” Gen X; The “smart” leaders (Zhou,2013)
这两篇文章或将smart首字母大写,或加定冠词the修饰,或加引号,以区别于smart的一般意义,指代杀马特这一特殊群体。从以上英语语料中对杀马特英译的处理来看,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认同“杀马特音译于smart”的假设,他们中有人认识到smart在此处的讽刺嘲笑之意,因此,将smart进行如上的一些特殊处理,绝大多数作者直接采用零翻译shamate的方式以避开smart的负面效应。
4 反思:杀马特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启示语言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处于同一话语社团的人们通过“对说过的话进行重组、排列、重构”而获得新意义(Teubert,2010:3),不同话语社团之间的沟通、协商扩大了新意义的传播与接受。新意义以新词语的形式出现,既可指内容新,也可指形式新。前者指原来词汇系统中虽有但在新时期产生了新义,即所谓“旧瓶装新酒”,新产生的意义一时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义项,如土豪、白骨精、山寨、浮云等。后者是指原来词汇系统中没有的词语,但随着时代发展和新社会现象应运而生,如秒杀、雷人、房奴、蚁族等。杀马特便属于第二种情况,汉语中原本没有杀马特这个词语,“杀”、“马”和“特”这三个汉字因某种机缘巧合组合在一起,用于指代一个群体、一种现象,在话语社团中扩散开来,便形成了今天的杀马特。从网络社区的文本语料判断,杀马特这个名称也是一种自我选择,不但各种“杀马特家族”充斥QQ群、QQ空间和百度贴吧,而且身为个体的成员颇喜欢霸气地自称“本杀”、“杀家”、“男杀”和“女杀”,以此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完全不理会话语社团其他成员对杀马特的贬低与嘲讽。
如果单从汉语专有名词英译的角度考虑,shamate似乎是优于smart的选择。一方面,shamate独创性鲜明,识别性强,更符合专有名词的翻译原则,更明确地指向中国语境下的杀马特群体。smart在英语语境中很难让读者马上想到这是一个译自汉语的专有名词、代表了中国语境下的一个特殊群体,反而容易与英语中其他smart专有名词(如,奔驰smart、smart目标管理原则、smart硬盘保护技术等)混淆。回想一下中国联想进军海外市场过程中商标英译的更迭波折——从Legend到Lenovo,以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英译从Friendlies更改为汉语拼音Fuwa的例子,二者的背后都有汉语专有名词的英译原则在起作用,以达到独特新颖、识别性强的宣传推广效果。另一方面,汉语流行语通过音译进入英语的例子已数见不鲜,如buzheteng(不折腾)、chengguan(城管)、shanzhai(山寨)、tuhao(土豪)、dama(大妈)等。玄奘的佛经“五不翻”原则,亦即音译原则:秘密故、多义故、此无故、顺古故和生善故。以shamate音译杀马特可对应为“此无故”:杀马特是中国语境下特有的文化现象,不同于英语中的视觉系、朋克和哥特等,而这种“零翻译”的音译策略具有“陌生化效果”,“会使译入语读者觉得陌生而关注其意”(朱纯深、张峻峰,2011)。
尽管“杀马特音译于smart”有伪译之嫌,但现在要对杀马特现象进行英语报道,因而产生了将“伪译”进行回译的需求。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翻译现象,因为一般伪译没有回译的需求,也根本无原文可以翻译回去,但杀马特之伪译的独特之处在于存在“伪原文”smart。鉴于杀马特这个词在原语文化中的争议性,译者在将其英译的过程中要特别考虑选词的价值判断。译者此处需要进行更多思考:将杀马特英译为smart是否尊重了杀马特群体的自我选择、命名者的寄寓?将smart进行特殊处理(如大写、加引号)是否强化了社会对名称的贬义解读?shamate是客观中立、不带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的英译之选吗?选择shamate英译杀马特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悖论:译者原本想通过客观的“零翻译”策略撇清与smart负面的语义联系、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预设的价值判断,从而消解所谓的“文化知识精英的话语垄断与价值重构”,但这么做的前提却是承认smart用在杀马特群体身上具有讽刺、嘲笑意味,认同了文化知识精英话语对杀马特群体的价值判断,认为他们并不时尚、聪明,反而忽视了smart是杀马特群体的自我选择这一事实。
本文分析的11篇英语文章都来自媒体和网络,文章作者并没有翻译学的学术背景,对于新词英译的原则及其背后的价值判断可能没有太多考虑和研究,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杀马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的效应。但对于译者而言,类似杀马特的新词英译必须经过审慎考虑。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汉语新词将会被译介到其他语言、文化中。“要翻译好新词语,传达出其确切的含义,必须弄清楚其来龙去脉,考察并弄清他们在实际中使用的语境和语用意义。”(陈德彰,2011:29)而对于像杀马特这样在原语文化中存在争议的新词,在翻译的过程中尤其要引起译者的注意,不但要从专有名词的翻译原则着眼,还要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考量,以避免将不适当的价值判断糅合进新词的翻译中。
参考文献[1] Archer, Trey. The Shamate:
[2] Botezatu, Alexandra.
[3] Encyclopaedia of Alternative Fashion † Shamate [EB/OL]. (2014) [2016-9-8].http://wherefoxessaygoodnight.blogspot.com/2014/01/encyclopaedia-of-alternative-fashion_3.html.
[4] Globaltimes.cn.Looters, Kneelers and the ‘Shamate’:Global Times, (2014) [2016-9-8].http://www.globaltimes.cn/content/842301.shtml#.UzQ2vfmSw70.
[5] Guangming Online.
[6] Lam, Jony. MK Style and Rise of ‘Shamate’ [EB/OL].China Daily, (2013) [2016-9-8].http://www.chinadaily.com.cn/hkedition/2013a-08/31/content_16933957.htm.
[7] Lam, Jony. Prevent Radicalism with Inclusive Society and Fair Distribution [EB/OL].ChinaDaily, (2013) [2016-9-8].http://www.chinadaily.com.cn/hkedition/2013b-09/14/content_16969590.htm.
[8] Liu, Jue. Shamate Alecks [EB/OL]. (2014) [2016-9-8].http://www.theworldofchinese.com/2014/03/shamate-alecks/.
[9] Lu, Rachel. Vanity Fail [EB/OL]. Foreign Policy, (2013) [2016-9-8].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3/12/02/meet_chinas_shamate_un_hip.
[10] Robinson,Douglas. Pseudotranslation. In Mona Baker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Translation Studies[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8.
[11] Tang, Kevin. Meet Shamate,Buzzfeed,(2013) [2016-9-8].http://www.buzzfeed.com/kevintang/meet-shamate-chinas-most-hated-subculture.
[12] Teubert, Wolfgang. Meaning, Discourse and Socie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3] Zhou, Raymond.Hip Is a ‘Smart’ Start [EB/OL]. China Daily, (2013) [2016-9-8].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3-03/23/content_16339409.htm.
[14] 陈舒扬. 谁的“炫酷青春”[EB/OL]. 时代周报第263期,(2013) [2016-9-8]. http://www.time-weekly.com/story/2013-12-12/131806.html.
[15] 陈德彰. 热词新语翻译谭[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16] 韩子满. 论二手专有名词的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61-65.
[17] 李清华. 大众文化中的审丑趣味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18] 马梦娅、赵静. 欣赏不来“杀马特”,可是非常之可乐[N]. 武汉晨报,2013年1月24日,A39版.
[19] 任宝华. 且慢嘲讽“杀马特”[N]. 楚天金报,2013年12月6日,第11版.
[20] 张天潘. “杀马特”:一个需要被了解的存在[J]. 南风窗,2013(4):92-93.
[21] 张子宇. 日本“杀马特”?[EB/OL]. 时代周报第263期,(2013)[2016-9-8].http://www.time-weekly.com/story/2013-12-12/131807.html.
[22] 朱纯深、张峻峰. “不折腾”的不翻译:零翻译、陌生化与话语解释权[J]. 中国翻译,2011(1):68-72.
[作者信息] 陈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战争、翻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