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意义「中国剪纸的历史渊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提及剪纸,人们往往认为剪纸是在"纸"发明后才诞生的艺术形式,实则剪纸文化拥有比"纸"更加悠久的历史和逐渐演变过程,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笔者对"剪纸"这一古老民间文化艺术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来看剪纸的文化内涵。
一、 传统工艺:剪纸剪纸是一项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产品。"剪纸"顾名思义,是手艺人通过剪刀或者刻刀,在纸片上雕刻或裁剪出花纹,用以装饰物品或用以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形式。
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强的群众基础。一方面是由于剪纸的工艺程序不甚复杂,另一方面是由于其原材料"纸"的获取容易,价格低廉。
此外,剪纸的一大表现特征是"镂空纹饰",这与它的创作方式息息相关。由于剪纸作品是通过裁剪或雕刻的方式制作,因而必须采用"镂空"的方式。
以"镂空"的形式也将剪纸区分为了"阳纹剪纸"和"阴纹剪纸"两种。其中"阳纹剪纸"就是采用"阳刻"的形式,其表现图案的线条是线线相连的(即通过纸张的部分来展现图案);"阴纹剪纸"是采用"阴刻"的形式,其表现图案的线条是线线相断的(即通过纸张裁去的镂空来展现图案)。
剪纸另一大表现特征是其图案形式的"拼合"、"对称"和"叠透"。这是剪纸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对纸的折叠和裁剪产生的重复性的图案纹饰,通过不断重复和间断给剪纸作品带来韵律美和艺术感。
二、 历久弥新:剪纸的演变根据古代民间剪纸的发展历程,文章将其分为了"萌芽"、"产生"和"发展"三个阶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同阶段的剪纸艺术具有不尽相同的文化内涵,文章亦将结合历史时期浅析其文化内涵。
(一)萌芽:图腾崇拜开始的抽象艺术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演变与中国历代的民俗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追根溯源,剪纸的萌芽可以认为是从新时期时代的原始民俗开始。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最基本的民俗形式可以认为是祭祀行为。每个原始部族都有其特有的祖先和保护神,也就有了其独特的图腾样式。在原始先民的观念形式中,图腾寄托了他们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这些观念形式是剪纸萌芽的文化基础。
图腾是抽象的艺术符号,从原始先民的祭祀建筑的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人们最早是通过积石堆积成祭祀建筑,也同时用积石垒出图腾的样式。
随着原始手工业的发展,原始先民逐渐在陶制品上绘制类似的抽象图腾,在考古发现的原始岩画、彩陶等都展现了这点。其审美、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都和剪纸有及其相似之处。
同时,在传统民间剪纸中动物中的鱼、鸟、蛇、蛙、兔、龙、虎、鹿、牛、鼠等题材均占有显赫地位,这亦是图腾崇拜的古老遗风在现代剪纸中的流传体现。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为剪纸文化的萌芽是由原始的图腾崇拜开始的。这样民间剪纸的萌芽中也寄托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的探索和崇拜,这些抽象的图案不仅仅是他们的艺术创作,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二)产生:从巫蛊象征和装饰艺术的相互交融
在原始时期由于生产为低下,人们把自然中无法解释的现象都视为神秘的鬼神行为,进而进行祭化、膜拜、祈求神灵的护佑和赐福,原始巫教仪式和原始巫教文化便随之产生。
作为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剪纸随着萌芽的发展,产生亦与巫蛊象征联系密切。即便到了汉代,真正意义上的剪纸产生后,人们依然在剪纸作品上富裕了巫蛊或者鬼神力量的意义。
《史记》记载了方士李少翁为汉武帝招王夫人魂的事(班固《汉书》中记载为李夫人)。抛弃故事的历史可靠性,我们依然能够看出,在汉代剪纸的雏形是和巫蛊、方术是相关联的。
同样的,汉代还有"剪彩为幡"的习俗,也就是,剪有色罗、绢或纸为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可以推测的是,在汉已经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这时候的剪纸文化还带着原始的巫蛊色彩和精神内涵。
而造纸技术在汉代产生,若说在汉代之前就有"剪纸"是不可能的。但实际上,剪纸的萌芽并非是对"纸"的雕刻或裁剪。
在汉代"纸"被发明以前,人们就有对其他薄片材料进行裁剪和切割的类似形式,其包括缣帛、毛毡、金箔、银箔、铜箔之外,还有自然界中的树叶、树皮、兽皮、鱼皮等薄片材料等。如《史记》就记载有周武王剪桐封弟的故事。
典型的产物是"贴花"、"胜"(上文提及的"春幡"也是"胜"的一种,也名"春胜")和"透雕",这在出土的文物上均有发现。
这些非纸质的剪纸是真正意义上"剪纸"的前身,由于它们受到雕刻工艺的影响,是从民俗生活中产生的,所以也可称为"非纸剪纸"。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初期的民间剪纸,开创了纸质剪纸的先河。即使在纸质剪纸出现之后,它也依然存在并发展着。这些"非纸剪纸"已然有了装饰意味。
虽然在汉代有了纸的产生和造纸术的发明,但那时的纸价格较昂贵且材质并不十分适用于剪纸。
而在考古发现中出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祭祀、丧葬给死者亡灵的冥物,这些冥物常用死者生前的使用文书裁剪而成。
或许这些冥物尚不能称之为剪纸作品,但我们能够从中推测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已经普及。此时人们已经使用它来替其他薄片材料剪镂物象,此时"剪纸"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在剪纸从萌芽到产生的时间里,它在功能上被赋予了"巫术"的精神意义(包括了对巫蛊的象征意味),而在它从雏形发展到非纸类剪纸最后真正意义上剪纸的过程中,也不断被改进的过程中在造型和艺术体现上有了发展,逐渐产生了装饰功能,但此时其带有巫蛊意味的精神意义依然流传,可以说是巫蛊现象和装饰艺术的相互交融。
这种文化内涵也伴随着剪纸的发展,在历代的民间剪纸中有所体现。
(三)发展: 节日风俗的发展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剪纸忠实地反映着社会的民风民俗、社会环境、思维习惯、历史变迁等综合因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进步,剪纸的文化内涵逐渐退去了浓厚的精神意味(巫蛊等)转而向具有实用性的装饰发展,但与此同时,它依然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
从唐代开始,剪纸技术进入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时期。隋唐时期,结束了分裂战乱,百姓的生活安定,手工业发展,各种纸制品都已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在《武林梵志》中记载"吴越践行吉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由此可见剪纸在当时的社会的流行程度。
在唐代,节日民俗剪纸较为流行,很多纹样也应运而生。"剪纸"也随着节日风俗的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内涵。
如端午节,人们除了挂艾草外,还会进五时图和五时花。即将裁剪有蛇、蜍、蝎、蜈蚣、蜥蜴或石榴花的图剪贴在门上,一则表示"祛邪",二则表示"继嗣"。同样意味的还有"厌胜纸虎头"的剪纸,唐代流行门楣上贴厌胜纸虎头的习俗,认为贴纸虎头可以驱邪镇宅。
到宋代,手工业和美术都达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盛,剪纸的发展也到达一个新高度。宋周密的《志雅堂杂钞》记载:"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有少年能手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足可见剪纸在当时的风靡程度与剪纸艺人技艺的纯熟。
同样的剪纸技术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
结语:中国大地幅员辽阔,民间剪纸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大地。剪纸根源于民间,无数的民间手艺人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抽象刻画,以富有吉祥意味的图案形式表达。
剪纸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多年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世代相授的方式。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蕴含了带着美好祝愿的符号,它蕴含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创造精神,也寄托了他们最朴实的祈愿。
怀趋吉之心,追求生活之美,这是剪纸的魅力,也是剪纸最大的文化内涵。